2月27日,首创置业公布了2017年度业绩,算是拉开了房企业绩期的序幕。截至2017年年底,首创置业的营业收入为212.92亿元,仅比经重述2016年的203.49亿元小幅上涨4.6%,净利润为27.97亿元,比经重述2016年的28.64亿元略微下降。
单单从这份成绩单看,并不惊艳。但是从发布业绩以来,在内房板块整体走弱的大背景下,公司股价却逆势而行,连续上涨。资本总是用脚投票。我们想知道,这些聪明钱究竟在首创的业绩报告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敢于在他身上逆势重注?
一、
首创置业(2868.HK)于2003年在港交所上市,控股股东是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国资委所属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可以说首创置业是名副其实的国企,是控股股东主要的房地产开发上市平台。
虽然公司2017年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但是核心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了81%。
首创置业大本营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已构建起住宅开发、奥特莱斯综合体、城市核心综合体、土地一级开发四大业务线,并以高新产业地产、文创产业等创新业务为补充。
从营收的构成看,房地产销售收入占主要比重,其次是土地一级开发。2017年土地一级开发收入同比增长近1000%,原因是2017年天津武清项目进入收获期,而房地产销售收入略微下降主要是结转周期影响。
从销售额看,2017年公司签约销售金额同比增加了22.7%,而签约销售均价同比增长了15.8%,实现销售量价双升。而回溯历史,首创置业销售额保持稳步的增长,2017年已售未结资源达到302亿元。
概览下来,首创置业的业绩在逐年进步。但在近三年房地产突飞猛进参照物下,首创置业的营收、净利润和销售增速并不惊艳,那么为何业绩后股价却节节高升?
我认为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公司迎来发展拐点
2、足够的安全边际――低估值
以下进一步展开论述:
二、
实际上,首创置业2017年的成绩单中着不少的亮点。比如,核心净利润大幅增长81%,利润含金量提升。2017年毛利率为26.74%,比2016年的12.7%大幅提升,得益于销售均价上涨和高毛利项目结算增多。
更重要的是,在业绩发布后,管理层发表了三年发展计划:“未来三年合计目标签约金额3200亿元,复合增长率35%以上。2018-2020年实现800亿、1000亿、1400亿的签约目标,同时控制毛利率在25%以上的水平,净负债率在120%以内,若回A股能突破,有望控制在90%水平。
过去“冲规模、快周转”等词似乎与国企地产是不沾边的,首创作为一家国企地产,在这个时点提出“
冲规模、快周转、强投资”的发展规划,还是很让市场耳目一新的。
那么首创置业是否能实现三年规划呢?
过去三年,房地产市场轰轰烈烈,销售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其中民企地产一马当先,快速崛起。以恒大、融创和碧桂园为首的民企地产销量突飞猛进,相比之下,国企地产稍显逊色。
民企地产异军突起,其一是因为高效率,能快周转;其二是宽松的金融环境,能获取低成本的资金。
过去的利率走低,且金融宽松,使得民企地产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获取低成本的资金。此外,民企地产在人员激励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项目跟投、股权激励等激励手段极大的提高了员工积极性和效率,通过高周转实现规模扩张,平抑杠杆风险。
但是,房地产行业瞬息万变。一年的时间,房地产市场环境就截然不同了。
2015年美国率先开启了加息紧缩周期,2017年国内实际利率明显上升,金融去杠杆愈演愈烈,房地产作为重要的金融底层资产,无疑房企的融资成本会不断抬升,国企融资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此外,国企地产也开展股权激励等,绩效开始与公司业绩挂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难想象未来国企的效率将会迎头赶上。
所以,是时候一改过去对国企地产的刻板印象了,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背景下,国企地产具有明显的优势。
提出未来三年“冲规模、快周转、强投资”的首创置业,可以说是国企第一个顺势而为,吃螃蟹的。
国企背景的首创拥有明显的融资优势,2017年末的加权融资成本是5.07%,低于行业平均融资成本6.65%,其2018年1月发行的境外美元债票面利率也仅为3.875%。低融资成本将有利于首创置业在规模扩张过程中节约利息支出,更有利于利润的释放。而且首创置业拥有银行、公司债等多种融资方式,现金流风险低。
此外,2018年2月股东大会通过了长期激励基金计划,对高管有企业总体管理的激励制度,对员工有项目层面的跟投,激励对象涵盖了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激励计划以核心净利润的增加值为基数,增长率为计提比例系数,将公司的利益和高管的利益深度捆绑,打消了市场对首创效率的担忧,是三年发展计划有力的保证。
所以,国企背景的首创是能复制民企地产的快周转、堆规模的发展模式的。
三、
房地产开发公司主营业务就是买地盖房子卖房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土地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开发商的生命线。
为实现公司规模的快速扩张,首创置业从过去的聚焦五大单核城市(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重庆)升级为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其中北京作为大本营,未来京津冀城市群仍是公司发展的绝对核心,占公司未来投资的50%以上。
而截至到2017年末,首创的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达到1,15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893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总货值约2,573亿元。开发销售物业平均楼面地价近0.9万元/平方米,远低于当前超2.33万元/平方米的签约均价,蕴涵了足够的利润空间,为实现毛利率25%以上的有质量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首创置业依托北京市国企背景及首创集团协同优势,深耕京津冀数十载,拥有其他房企不可比拟的资源获取优势,其中一级土地开发是首创的核心的特色业务之一,将为“冲规模”提供充足的低成本土储和货源。
截至目前,已获取7个一级项目,建筑面积近500万平方米;同时已锁定多个潜在一级项目,预计建筑面积超1,700万平方米,未来一级土地开发的储备货值会在5000亿以上,过去首创一二级联动获取率超过80%,假设未来拿到其中60%的土地,那么一二级联动就可以提供3000亿的货值。
最后,去年开始首创加快了土地投资速度,并首次进入了杭州和深圳市场。预计未来三年首创的土地投资会在750亿到900亿之间,也会带来4600亿以上的货值。
也就是说,未来三年公司当年推盘销售平均实现64%去化率,就可以实现预设的销售目标。而2018年可售货值是1143亿元,去化率达到71%就可达到800亿销售目标。
可以说明首创拥有充足的货源,还具有一二级联动优势,土地成本低,预留了足够的利润空间。那么,现在的疑虑是,在限售限价限购等行政调控下,首创能否达到64%-71%的去化率?
我认为是完全没问题的。李嘉诚有一句名言:
决定房地产价值的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这句话一直被开发商和购房者奉为圭臬。
而首创的城市布局基本全部位于一线和核心二线,这些城市都是区域甚至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有巨大的购房需求。基本只要拿到预售证,去化率是要远高于预设的目标的。而从我在深圳了解到情况是,2017年实行限价后,需求还很旺盛,出现新房二手房倒挂,开发商是主动放缓申请预售证,留着慢慢卖。
2018年,相信公司会坚决推盘,实现规模扩张的计划目标。在考虑到,未来行政调控松绑,深耕一线的首创销量增速或会超预期。
那么,2017年业绩将是首创置业大步奔跑的起点。
小结:
在新的激励制度下,未来三年首创的增速将会明显上一个台阶。
但是,目前公司的估值却还是远低于内房股平均水平。
2017年的每股盈利是67分,经过这几天的上涨,现价约5.0港币,按现在的汇率计算,静态市盈率约5.8倍,明显低于内房龙头预期的12-15倍市盈率。
主要原因还是市场对国企地产的刻板印象,以及市场并未深刻的认识到首创的变革。现在首创正处于冲击港股通名单中,下半年若被纳入,定价潜力释放,估值提升叠加增速提高,戴维斯双击一触即发。
在市场中寻找有预期差的股票,即赚到估值差,也赚到业绩增长的钱,是每个投资者的梦寐以求的事。如格雷厄姆所说,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使股票过于昂贵)和不合理的悲观(使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聪明的投资者则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向乐观主义者卖出股票,并从悲观主义者手中买进股票。
现在首创置业就处于被低估的状态中,市场对其认知还停留在过去的增速中,但价值修复会迟到,却不会缺席。
【作者简介】
罗夏 | 格隆汇・专栏作者金融业从业者,专注房地产研究与投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港股那点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