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股票大盘

香港重启创科引擎:助力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

时间:2018-03-14 10:01:44

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张国锋

2017年11月,香港投资界出现一笔罕见的早期投资,由香港首富李嘉诚创办的风险投资公司Horizons Ventures(维港投资)对香港人工智能初创企业Fano Labs(有光科技)进行了未披露金额的投资。

维港投资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投向海外公司,几乎未“光顾”过香港市场,有光科技是维港投资在香港的首笔投资。“香港不缺钱,但创业者却找不到钱。”一名香港投资人道出了本地创新发展长久以来的窘境,而巨人的这一次“转身”则被香港市场解读为一个积极的信号。

从风华绝代到美人迟暮,过去数年,香港无疑掉队于国家那场浩浩荡荡的互联网及科技创新运动,经济增长几度“熄火”,各种诸如“香港气数已尽”、“香港大衰退”的言论接踵而来,香港一度愁云惨淡、阴霾缠身。

然而,近一年,香港重启“引擎”积极求变。从政府施政报告到社会资本,再到青年群体,都开始将目光投向香港的创新科技,香港创新科技一时间被赋予了一份厚重的使命。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香港能否凭着“创新科技”这把利器成功扳回一局?

600亿政府资金 支援创科发展

“请按先后顺序标记出刚才兔子出现的位置。”在香港科学园浚湖楼一楼的智慧生活展厅,一个老年人脑力测试终端设备引起了记者注意,如今香港人口老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该设备用于锻炼并测试老年人的脑力状况,为老年痴呆症做提前预警。记者在展厅内看到,与这个设备一同展出的还有专为残疾人设计的一键式全自动淋浴器、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起卧的可调节床等设备。工作人员介绍,展厅内展出的多是香港科技园内创业团队的作品。

香港科技园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香港科技园有超过640家科技企业,有约1.3万人在此进行研发及相关工作,其中,有约9000人从事核心科研。此外,香港科技园还承担了香港科技创业培育计划,目前有280多家初创企业接受培育。园区内的企业主要聚焦科技创新、再工业化、机械人技术和智慧城市领域。

“2013年底我刚来科技园时,培育计划里的初创企业只有80多家,但到去年底已经有280多家了,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在香港科技园公司创业培育计划主管莫伟轩看来,香港科技园如今比以前热闹多了。

过去,社会普遍认为,香港具有健全的金融市场、法制环境、优质的高校和人才资源等许多内地相对欠缺的优势,理应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然而,2017年香港的GDP却被深圳赶超,而创新科技发展滞后一直被剑指为香港被赶超的重要原因。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范徐丽泰在全国两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过去5年,香港一直想做些事情,包括立法、拨款等,但都受到了一些制约和阻碍,造成很多计划难以推进。但深圳GDP超过香港是对香港的激励,新一届香港政府应积极有为,改善这种情况。

事实上,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发展创新科技。资料显示,1990年,香港就设立了50亿港元创新及科技基金,而在2000年~2009年间,香港创立了香港科技大学、成立创新科技相关政府部门、创立香港科技园和数码港,成立了5个研发中心和设立180亿港元的研究基金,因此,香港在过去十几年间积累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但是,这些人才和成果大多集中于院校和科研机构,少有真正应用于商业和在市场落地。

然而,近两年这一僵局得以打破,特别是去年开始,香港在发展创科上开始下“猛药”。2017年香港施政报告提出,在新一届政府5年任期结束前,将把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从0.73%增加至1.5%;“创新及科技基金”在创科方面提供的资助,也由2013~2014年度的7.3亿港元倍增至本财政年度的15亿多港元;为吸引私营机构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政府将为企业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税务扣减,首200万港元符合资格的研发开支可获300%的扣税,余额则获200%扣税。

而在最新的财政预算案中,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将在去年财政预算案预留100亿港元支援创科发展的基础上,今年额外预留500亿港元。其中,预留200亿港元发展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第一期,向创新及科技基金注资100亿港元支援应用研发,预留100亿港元建设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机器械人科技创新平台,拨款100亿港元改善科学园设施和加强支援园内公司。另外,还将向数码港拨款2亿港元加强支援初创企业。

莫伟轩明显感觉到,在香港2015年创立创科局之后,对创新科技的支持提升了许多,针对不同的细分人群给予了不同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更希望政府在政策上发力,而不仅仅是资金。”在莫伟轩看来,纯粹的资金投放与真正的产出未必成正比,但是政府在政策上的表态支持则能更好地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香港政策资金引导与社会资本的结合是个很好的组合,这是香港发展创新科技迈出的很好的一步。”

明星科技项目 引来资本大鳄

“香港不缺钱,可创业者却找不到钱。”莫伟轩这几年在科技园从事初创企业培育工作中一直受一个问题困扰,“我们找不到初创企业需要的天使资金。”采访中,多位受访对象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调研后发现,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对投资回报的欲望会促使他们投资一些更快获利的资产品种。因此,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大多关注二级市场,围绕上市公司做PE、并购,更多时候,初创企业拿到的是个人天使投资人的资金。而在创投市场,香港也不像内地有着完整的创投产业链,从天使投资到后面每一轮的跟进都相对成熟,香港机构更看重的是企业最后的上市。

然而,这一“怪圈”在这两年开始被打破。两年前,在香港大学任教了20年的化学系主任陈冠华认识了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学术界翘楚遇上了投资高手擦出了怎样的火花?“做了二三十年的研究,有很多成果,但真正商业化的项目不多,应该把它们推向市场,做有香港特色的科创。”陈冠华的这一想法不仅与众多教授产生共鸣,还与沈南鹏一拍即合。

2016年7月,陈冠华携手红杉资本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共同成了“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早期及天使阶段创科项目,并建立相应公益组织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HKX基金的计划中,未来4年,将支持120个早期项目、50多个天使专案。除基金外,创业支持公益机构将由红杉中国提供捐助扶持,每年将投入200万~300万港元。

据介绍,截至去年年底,天使投资基金已经投资了16家种子期和天使期企业,还有4家基本达成投资意向。面对这个数字,陈冠华略感欣慰,而当初成立这个平台时,他心里却很忐忑,自掏腰包投进去不知是否会打水漂,但现在的情况却让他信心“满格”,“这两年出来很多初创企业,我周围的同事朋友也有自己创业的,有各种资金来港,政府也加大了支持力度。”

据记者了解,香港的天使基金主要来自于高校教授、本地富豪以及少数的内地驻港投资机构,还有一些在内地发展成功后回流香港设立的基金,整体来说,支持创业的民间资本不是很多。然而,此前主要专注于投资美国硅谷和以色列市场的维港投资去年也开始关注香港市场了。据香港科技投资圈人士透露,实际上,该公司团队一直在积极地搜索香港本地的科技公司,但是一直没有出手――香港技术驱动型公司并不多,值得投的更是非常少。但从有光科技开始,这个局面或许正在改变。

“过去香港创业项目大多不符合本地大机构的投资原则,但近年大机构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一些高精尖的科技项目。”香港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谭伟豪告诉记者,2017年成立的香港英诺天使基金到去年年底一共投资了11个企业,有一半左右在香港。

香港资本的这种态度转变绝非偶然。两年前,香港的一个机构带着十几家香港本地创业企业去内地做路演,引来了内地投资者极大的兴趣,“以前内地投资者总觉得香港没有科技,看了后发现原来有很多好的科技项目,开始对香港企业感兴趣了。”莫伟轩观察到,内地的很多投资机构在内地投资的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开始想找一些门槛更高、技术壁垒更大的项目,而这正是香港的优势,因此香港和内地的交流也开始多了起来。而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这几年香港有了像商汤科技这样的好项目跑出来,这些项目带动了香港的创新科技气氛,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香港积极拥抱创新的态度有目共睹,而去年上市规则的改革就是有力的证明。谭伟豪认为,即便当下对初创企业不会有太大帮助,但会对打造创业生态圈有帮助。对于投资人而言,如果投资完无法实现退出是很被动的,因此,在他看来,这项制度修改可以让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在香港更加活跃,初创企业也会从中受益。

创业团队越来越多元化

2007年,香港大学首次在内地招生,东北小伙温豪夫榜上有名,并在次年开始了在香港大学的学习生涯。毕业后,他作为交流生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修。入学后不久,他的教授李安国问他,毕业之后要干什么,他说,创业。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期间,温豪夫曾收到许多来自硅谷公司的offer,本来已经决定留美发展的他,因为香港大学的一个召唤,选择了回港创业。

“2015年之前,香港创业的年轻人很少,政府为了鼓励他们创业,就通过给学校发放资金,让教授和学生去创业。港大当时每年有400万港元额度,学校方面希望我留下来创业,后来总共给了我100万港元,加上我的一些积蓄,我就拉上我导师一起创业了。”温豪夫说。

2015年8月,温豪夫创办的有光科技开始正式运营。现在的有光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主要方向为方言的处理及分析,其客户主要为企业的呼叫中心,现在推出的人工智能客服录音质量检测系统,能够帮助企业自动识别、分析、检测数量众多的对话录音数据。2017年11月,公司拿到了李嘉诚私人投资公司维港投资的投资,成了维港投资在香港投资的首个初创企业。

“香港的创业者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香港本地的大学,另一个则是海外回港的华侨。”谭伟豪发现,与硅谷相比,香港过去十几年缺乏从大公司出来的人才,技术含量高的创业者基本都集中在大学。

去年5月,在获得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的投资后,总部位于美国的可编程芯片初创公司Efinix也在香港成立了亚太区分公司。他们计划用一种全新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技术来设计芯片,不仅芯片尺寸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而且能耗只有传统芯片的一半,结构也没有过去那么复杂。而吸引Efinix CEO张少逸来港的,正是香港正在火力全开的创科发展。在硅谷生活了27年,张少逸见证了不同科技公司的成长过程,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已经是几种不同技术的领先者,也将是科技商品最大的市场。

作为创业者,温豪夫和张少逸都明显感觉到香港资本环境近年来的变化。在温豪夫刚创业的时候,创业者们都苦于拿不到投资。“2014~2015年的时候,香港资金、风投非常多,但是都不投香港本地的。很多年轻人想创业却没有资金,我那一年申请港大创业资金的团队就超过50个,最后只有六七个拿到了,竞争很激烈。”

而过去3年,张少逸感觉到高科技创业公司通过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在香港筹集资金的机会在迅速增长。以Efinix为例,除了HKX基金外,他们还收到另外两笔来自香港的投资。“我相信很多国际和中国内地的基金都会开始意识到,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下,香港将成为一个新成立的创业投资基金首选地。”

在温豪夫的观察中,近些年来,香港的创业团队越来越多元化,而且这类团队容易受到投资人的青睐。“投资人更喜欢多元化的团队,一半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另一半是海归跟港漂,这样的团队对于不同地方的文化和市场理解更加深入一些。”

尽管当下香港的创新创业环境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张少逸看来,跟内地和海外一些主要城市相比,香港的创新创业环境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过,他认为香港在创新和高科技业务方面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未来几年,香港可能会成为高科技商务中心的顶级地区,在国家的支持下,能吸引更多科技创业公司在香港成立。
  • 上一篇:快讯:港股恒指低开低走跌逾1% 科网股集体下跌
  • 下一篇:40%的美国人愿意尝试人造肉,人造肉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