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股票大盘

从“棱镜门”到“大选门” 你的“艳照门”还有多远?

时间:2018-03-22 20:25:58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是连续性的,是跳跃性的,运动性的。

当下正在发酵的,Facebook涉及5000万名以上用户个人信息数据泄漏的事件,背后还可能牵扯到更为吊诡的政治密谋,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英国“退欧“事件,或许都因这些大量数据的泄漏而改变了最终的发展轨迹。

科技,很可能改变了历史的拐点。

在科技寡头的时代,在无授权的大数据滥用背景下,这种丑闻出现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对于有绝对的大数据控制权的科技寡头,我不相信,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Don't be evil 这种口号会有多大的自觉性......

“棱镜门”的蝴蝶效应,相信今年5月后大众会大面积的感知到,而“大选门”扇动的翅膀,又会引起怎样的龙卷风?是否就此让用户能在大数据时代有属于自己的立锥之地?

一、我是谁?

Netflix今年的烧钱科幻大剧《副本》(Altered Carbon),虽然剧情有点崩坏,但是设定还是很有意思的,故事讲述的就是2384年的人类世界,人类的身体不再与其思维、记忆绝对统一,而是记录在一块芯片,每个人的意识可以被下载到任何躯体的暂存器内,就像一张内存卡,可以放在身体里,也可以随时取出来插到另一个身体里。

从“棱镜门”到“大选门”,你的“艳照门”还有多远?这部剧提出了一个大大的哲学问题:我是谁?

其实,从你出生到现在发生的所有事情,形成的记忆,其实就是各种各样信息的集合,当这一切都被信息化之后,这些信息的集合和那个瞬间的你有何区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活动被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的信息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基于LBS信息的服务,更长的交互时间,信息的维度和密度大幅提高,在云计算时代,信息又被集成到一个超级中控中心当中,对比曾经基于浏览器的Cookies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可以精准的还原一个消费者的原型,比你自己更懂你,换句话说,在科技巨头眼中,你是裸体的......

从“棱镜门”到“大选门”,你的“艳照门”还有多远?如果曾经的Cookies时代,个人信息信息的跟踪和分析还是在失真的可能。那在当下,在这种多维度、高密度的数据面前,还原用户原型简直就是开卷题.....

例如,个人的支付数据,在没有移动支付时代,小额现金,大额刷卡,刷卡数据分散在各个银行中,要还原用户特征还是有难度的,但是在当下,高频的小额交易在一线城市基本已经几乎完全渗透了。

可曾有人想过你的交易信息完全被记录意味着什么?

金融类的账户具有唯一性(财产安全),账号和真实用户是强对应,且排他的,一条支付信息包含的信息有:

交易双方信息,发生金额,发生地点。小额支付的高渗透率大大的提高了信息的密度,如果把一个账号下的支付信息汇总,可以准确的还原出这个账号下用户的:生活半径、行动路径、作息规律、人际关系、消费水平、消费偏好...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是可以准确的还原到真实的人(身份认证开通服务),建立数据和人的映射,在同一身份的ID下,叠加其他来源的信息,完全可以比你自己更懂你...

其实,你所有产生的信息都是属于你的隐私,他们汇集成最真实的你,甚至乎比你锁在抽屉中的笔记更能反映你的思想,你的过去,你的小秘密,而且这些信息只要出现了,是不会消失的,不像你在抽屉里那个笔记本,还可以烧掉......

从“棱镜门”到“大选门”,你的“艳照门”还有多远?可怕的是,这个数据世界虚拟的“你”,不属于你,这个虚拟的“你”属于科技寡头,属于big brother...

且不说信息泄露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年初在千亿美金估值的互联网金融独角兽平台上前脚刚做完基金投资的风险测评,后脚就收到信用卡开户推广的短信,我就坚信当下所谓伟大公司的价值观、所谓的自律,都是bullshit...当下,没有任何法律、监管可以限制这些拥有虚拟的“我”的科技巨头泄露我的裸照(个人信息),更别说他们亲自对我的裸体(个人信息)动手动脚了...

用户在与科技寡头的博弈中,力量根本不对等,无数虚拟的“你”构筑了强大的“他”,在科技寡头面前,虽然你是付款的,你觉得给钱的是上帝,但是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会告诉你,我是你“爸爸”,不服的请去看各个互联网巨头的用户服务协议,里面详尽的告诉你,我是你祖宗多少代......

当下,在这个科技寡头不受监管的时代,出现Facebook“大选门”事件,有什么奇怪的么?

当下,我们关心同性恋平权,关心女权平权,甚至关心动物平权,但是和每个人利益直接相关的“数据隐私权”却没有人关心...也许,推动这场大众隐私权觉醒的行动,需要一场又一场“让人遗憾的事件”来推动吧...

二、他是谁?

前文提及,现在虚拟的“你”被科技寡头所控制着,在无数虚拟的“你”的喂养下,会诞生一个全知全能的“它”,人工智能。

这里就又得提到另一部很非常有意思的科幻美剧了:《疑犯追踪》,这是一部预言了“棱镜门”的美剧,在宅腐、百合、科幻的背景下,还杂糅了很多对于科技的反思,是很难得的好剧,剧中的设定看片头对白:

你正在被监视着。美国政府有一套秘密系统:一台机器时时刻刻监视着你。我知道这一点因为是我发明的这台机器。我的初衷是想监测恐怖活动,但是它可以看见一切。像你这样的普通民众策划的暴力犯罪案件。这些案件在政府眼中无关紧要,他们不会采取行动,所以我决定我应该去拯救他们。我需要一个搭档,需要一个有能力干预犯罪活动的人。我们被当局追杀,只能秘密行动。你们绝不会发现我们,但不管你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只要你的号码跳出来,我们都会找到你。(PS:说的很清楚,就不多讲了...)

从“棱镜门”到“大选门”,你的“艳照门”还有多远?剧里的设定也很有意思,主角宅总是个超级码农,开发且调教了一个全知全能却尊重人类有道德的AI:the machine,最后他把AI交给政府维护世界和平,自己留了个小后门拯救凡人,随后,坏人借鉴宅总的技术研发出了一个全知全能却没有节操的Samaritan,两个AI都是全知全能的God,最后两个AI之间为了新世界(600628,股吧)的发展方向打起来,有下限的 the machine 被没有下限的 Samaritan 按在地板上摩擦摩擦...最后,世界在 Samaritan 定义的“完美社会”中,按照AI预设的轨道运行,人们都活在AI设定好的“完美生活”中......

毫无疑问,剧中预示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基于大数据的AI,是绝对全方位凌驾于人类的物种。那问题来了,这个由人类创造的物种,他是否能控制住自己?而在他进化到完全体之前,他还是由创造它的人控制的,那另一个问题是,创造它的人究竟是如宅总般宅心仁厚,遵循人类社会的秩序,还是如root般要用它统治人类?

从“棱镜门”到“大选门”,你的“艳照门”还有多远?未来能走向何处,犹未可知,但是现在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已经出现危险的气息,像目前掌握大数据的盈利性商业机构,在利用大数据来赚钱上,已经展示出了超凡的想象力,例如:

大数据杀熟。

在技术上,这个完全不难实现,“千人千面”和“千人千价”在技术上完全没有门槛,通过大数据,充分了解你的消费偏好,自然就可以实现差异化的定价,实现消费者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收割,特别是在非标、价格浮动的非标产品上。例如打车,呼叫用车周边的“用车紧张”程度完全就是个不可知的黑盒,运营方“差异化定价”后,你也完全无法举证证明他消费者歧视了......其他掌握大数据的卖方,例如“海鲜价”的机票、酒店、电影票、电商等等,通过算法预估和诱导,大数据杀熟定价完全没有技术门槛,只有节操门槛。

从“棱镜门”到“大选门”,你的“艳照门”还有多远?然而,我们都知道:

一个人财富上限,往往是由他的节操下限决定的...

更何况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用户与科技寡头的博弈中处于绝对的劣势,那这种失衡的博弈局面,凭什么你觉得科技寡头口中的价值观会压制住他们躁动的伸向你钱包的手?即使是外国的月亮:亚马逊,早在2000年9月中旬就开始了著名的差别定价实验,几个月后,发现被耍的愤怒的消费者口诛笔伐亚马逊,最后逼到贝佐斯不得不亲自出马做危机公关...

几近裸体的虚拟的“你”,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掌握在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手中,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且不说当下的消费者价格歧视,就说过去这么多起的用户数据泄露,故事的最后,有公司负过责任?接受过处罚么?

如果说数据是未来的石油,那回看历史,在石油集中的国家里,社会结构是怎样的局面?数据未来会更集中在科技寡头中,未来又会产生怎样的“皇室”?又会产生怎样的天龙人?

从“棱镜门”到“大选门”,你的“艳照门”还有多远?我们都说,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但是,对于科技寡头,打着发展、科技的遮羞布,手握重器却无人监管、为所欲为是不行的,既然都已经看到终局了,就应该把科技寡头关到笼子里,让一切都在阳光下接受监控,如若不是,那你将无处...

小时候,以为社会是非黑即白的,但是长大了,才知道社会是灰的,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是多方博弈维系的一个平衡局面,很多时候,出于各路带节奏的操控,人们总是下意识的在:科技的奴隶vs原始的猴子之间选边站,然后对骂,但是事实上,科技的发展和用户的隐私,用户的尊严是可以反复博弈寻找平衡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才是王道...

支持科技发展,但一切的发展必须在监管的阳光下运行,不能在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数据出现了,就不会消失的...很多伤痕,会被永久的纪录下来...

因此,我们需要把虚拟的“我”,从科技寡头手里营救回来,保护好虚拟世界里的另一个“我”。

、文明之墙

把虚拟的“我”从科技寡头手里营救回来,目前来看,比较可行的是两个方式:

1)全面的数据脱敏,把虚拟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关联切断,这样科技寡头即使想做什么,也找不到现实中的“你”。

2)全面监管个人数据的使用,个人数据立法保护,个人数据信息保存在独立的黑盒中,科技寡头要应用必须要前置的用户授权,授权后的使用必须在可监控的阳光下进行,辅之以严刑峻法。

这里又得说一部动漫了:《进击的巨人》,剧中人类面对着一个巨大的天敌“巨人”,“巨人”如的使命只有一个:吞食所有人类,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类被保护在三层高高的围墙中......

从“棱镜门”到“大选门”,你的“艳照门”还有多远?如果说科技寡头正在一步步吞食虚拟世界的“你”,那人类最后的“隐私之墙”就必然是现代文明的起源:

欧洲!

耶鲁大学教授Whitman曾经说过,美国的隐私权观念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而欧洲的隐私权观念建立在人格尊严基础之上。追溯一些历史原因可以发现,一些欧盟国家过去经历过对人格尊严的严重践踏(例如纳粹等),因此,欧洲设立了如此严格的保护隐私,来确保未来不会通过控制个人信息(如族裔、信仰等)再次发生大规模的、反人格尊严的惨案。

在互联网时代,欧洲对于数据隐私的保护激进,我更愿意相信是他们互联网产业的缺位倒逼的...

当下全球的互联网经济最发达的只有中美两国,在中美两国残酷竞争中胜出的科技寡头,在欧洲攻城略地如砍瓜切菜...

对于中美两国,完全享受了科技寡头发展带来的收割红利,适当的对其"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体上还是正效益比较大,当然上没有主观强大的动力去推动限制科技寡头、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的工作。欧洲就不一样,作为一个整体,有足够的政治、经济话语权,但没有成体量的互联网公司,只能沦为曾经的中美收割的猎场,自然主观上就有强大的动力去推进这个事情。

因此,我一直坚信欧洲,是人类数据隐私最后的堡垒。

作为一个民主社会,科技寡头当然也会安排资源,高举“科技发展必须论”、“科技发展无罪论”等游说政府放缓监管的步骤,但是,历史的拐点就因一个神奇的男子而出现了...

早在2012年,Viviane Reding (前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提出了《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欧洲议会力推此事,但是,欧盟理事会表示反对,议案推进缓慢。

2013年6月,斯诺登事件,揭露了美国政府大范围监听项目的程度,详细描述了情报部门直接侵入 Facebook 等商业公司持有的消费者数据的方式。这枚“核弹”的余波回击了美国反对加强隐私保护的强力游说。

2016年4月27日,欧洲议会通过了2012年提出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法律条例,并将在2018年5月25日生效。它的核心是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之后的存储使用,规定更高的透明度与管控,细则不展开,有兴趣的人去找找,非常有参考意义,直观感受就是 GDPR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隐私条例”,因为违规最高罚金可达公司全球总收益的4%或2000万欧元中的高者。

PS:为什么欧盟管的了?

1)任何互联网模式都需要用户,欧盟作为一个整体足够大;

2)处于避税,美国科技巨头很多在欧盟有避税公司,So,你懂的...

穿插在GDPR这个议案推动的过程中,还有小镇青年Schrems,自2011年开始对Facebook隐私政策的死磕,最后演变成一个2.5万人的集体诉讼,前期诉讼也是常见的巨头拖字诀的战术,进展缓慢,在“棱镜门”的神助攻下,2015年10月6日,欧盟法院判决,与美国-欧盟“安全港协议”(US-EU Safe Harbor Scheme)有关的“2000/520号欧盟决定”(Safe Harbor Decision)无效,安全港遭架空。欧盟法院认为,“2000/520号欧盟决定”不仅危害了尊重私生活的基本权利,而且危害了有效司法保护的基本权利,因为其没有给个体提供获取、修改、清除其个人数据的救济,所以判决其无效。相信互联网从业者,能感受到这个判例的威力...

从“棱镜门”到“大选门”,你的“艳照门”还有多远?仔细看时间线,这个判例也为后来 GDPR 的通过,提供判例基础,所以,历史的拐点总是跳跃性的出现,GDPR将在2018年5月25日开始生效。

距离法案生效日期还有两个月的时候,Facebook 的“大选门”恰如其分的出现了...《纽约时报》和《卫报》这两大英美主流左派媒体报道,英国的一家基于数据分析的政治咨询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被控利用 Facebook 的信息管理不力,窃取了高达5000万名Facebook用户的个人资料,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帮助帮助共和党候选人、现任总统特朗普投放针对性的政治广告,曝光后迅速引爆了欧美多国。

这次用户信息泄露,捅到敏感政治议题,特别是川普那场充满争议的选举,那自然就往大了搞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也正式对此事展开调查,欧盟领袖将于布鲁塞尔的高峰会上讨论Facebook个人数据遭滥用的问题。

不管现在这个事情吵得多凶,仅这个事件,凭Facebook的财力,找律师、找游说,最后也就罚点钱、表个态了事,毕竟,人家可是法治社会...这个事情总归过去,但是这个事件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经此一役,5月GDPR的落地将没有任何悬念,执行起来也有强劲的民意基础,顺便还堵住美国和科技寡头的嘴,如若这个“史上最严的隐私条例”真的落地,对于保护虚拟世界的“你”将是巨大的法律依据。

在和科技寡头的博弈中,普通人手里第一次有了武器(仅限欧盟...)。

PS:中国的科技巨头真的要重视、研究GDPR了...中国的监管部门也要跟进同类的政策,要有法可依啊......

再看另一个消息,欧盟委员会(EC)3月21日公布针对大型数字跨国公司课税提案,这项提案预计将对年度全球营业额超过7.5亿欧元(约合9.2亿美元)、并且在欧盟市场上的年度可征税营业额达到5000万欧元(约合6200万美元)的大型跨国数字公司,征收3%的“数字税”。再看另一个消息,欧盟委员会(EC)3月21日公布针对大型数字跨国公司课税提案,这项提案预计将对年度全球营业额超过7.5亿欧元(约合9.2亿美元)、并且在欧盟市场上的年度可征税营业额达到5000万欧元(约合6200万美元)的大型跨国数字公司,征收3%的“数字税”。

可以预期,这么残暴的条例应该不会一次性通过,但是由于“大选门”对科技寡头的不信任感,会大大加速它的落地速度。

也许,数据时代的人类文明秩序,又要从欧洲发起了......

作为普通人,当然要旗帜鲜明的支持类似欧洲的严格监管,尊重个人数据隐私,打开科技巨头的黑盒子,让个人数据在阳光下的监控进行使用,才是科技发展的健康之路,牺牲个人隐私的科技发展,和药物研发过程中直接做人体实验,有什么区别?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也不能成为科技寡头为所欲为的遮羞布...

我们都希望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还世界以公平,当然也希望把科技寡头关进笼子里,还用户以安心。

在未来世界的秩序建设方面,欧洲又走到全球的前列,也许,国内的政策跟进会由于科技巨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投鼠忌器,但是,难道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我们还要走一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么?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绝不能走老路,数据出现了,就几乎不会消失,污染了,就治理不了的......

结语

科技的奴隶vs原始的猴子,并不是唯二的选择,中间有个长长的缓冲地带。

平衡个人数据对于科技的发展推动与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并不是对立的,中间可以妥协,找到多方认可的发展之路,现在需要的是重视这个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寻找共识,即使万一这两者真的矛盾了,那也应该是偏向加强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

2008年,香港娱乐圈下起“暴雪”,一场“艳照门”事件,让多个有着光明前途的年轻人毁于一旦,至今仍未走出当年的阴影,整个事件错不在当事人,错在那个修电脑的人,错在未经授权传播他人数据隐私,但是如今,谁还记得那个真正的犯罪者?反而是那些受害者至今依然活在阴影中......

个人数据隐私的泄露的可怕想必不用再提,如今,虚拟世界的“你”在互联网寡头的眼里(服务器里)一丝不挂,你的“艳照门”又离你多远呢?现在的手机、电脑渗透率这么高,摄像头,麦克风无处不在,《疑犯追踪》里的设想并非遥远...看看在科技食物链顶端的扎克伯格都老老实实的把摄像头、麦克风贴起来...你哪来的信心相信科技寡头口中号称的“数据安全”?

现在有任何法律能严厉惩罚到他们万一不安全了呢?起码之前,每次不安全事件后,得到的总是一句无力的抱歉......

从“棱镜门”到“大选门”,你的“艳照门”还有多远?如果说个人隐私泄露的类似“艳照门”事件只是让人活在阴影中,那更让人恐惧的是,基于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在没有限制的科技寡头手中诞生的没有限制的AI,没有下限的AI统治人类社会是怎样的局面,不敢想象...

恐惧,是因为不希望未来,我们的后代,活在一个有“上帝”的世界里......

捍卫我们的“数据隐私权”,也许能让那一天晚一点到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港股那点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上一篇:港元利率正常化将加快 港股或承压
  • 下一篇:两个月大涨超过70%,17年下半年业绩逆转的都市丽人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