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股票大盘

史美伦,造假公司闻风丧胆的“铁娘子”被委任港交所主席

时间:2018-04-26 20:18:45

女性,海归派,监管者,铁腕――这些词组合在一个人身上,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事实也是如此。

4月26日午间,香港交易所发布公告称,根据香港交易所的《组织章程细则》第109(2)条及《证券及期货条例》第69条,委任史美伦女士为主席须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书面核准作实。

史美伦,这个名字对于2001年―2004年浸淫于内地股市的投资人和上市公司,都不会陌生。她的这一段监管经历,惊涛骇浪,博弈激烈。

消灭造假大王

2001年3月至2004年9月,史美伦应邀出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分管上市和融资监管工作,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担任国务院副部级官员的香港人。

在史美伦上任的第一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有关证券监管的法规或条例就达51件,初步建立了内地的监管法规架构,同时有80多家上市公司和10多家中介机构受到公开谴责、行政处罚,甚至立案侦查。

这些大力监管措施与行动,市场震慑强烈,这场被称为内地证券市场史无前例的监管风暴,掀起了净化市场的浪潮,暴露了内地股市病灶,为投资者“消灭”了一批造假大王。

上任后,史美伦遇到的第一个案子是三九医药案,作为上市公司,三九药业超过25亿元的资金被母公司三九集团及关联方挪用,占公司资产净值的96%,集团总裁赵新先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如何处理赵新先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对于这件事,史美伦后来说:“从我这样外面来的人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当他们说三九药业是谁是谁,我说我不知道他是谁,我也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上市公司对史美伦加强监管大有怨言颇多不满,中小投资者账户“缩水”,股市信心受到下挫,也让她承受巨大压力。

此时围绕史美伦的所有争议的核心,指向了她的“海归”派色彩,说她是外来人士“水土不服”。的确,银广夏、东方电子(000682,股吧)、ST中科、蓝田这些股市神话的坠落是打击了一些投资者的信心。但史美伦说的也是实况:“加强监管并不等于打击股市,更不代表监管的目的是挤泡沫。”

作为一名因监管而受怀疑的“海归”,史美伦直言不讳地表示过她在证监会过得并不容易。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她“不懂国情”。一些机构投资者称她处理问题时,没有考虑中国的国情,经常是只处理结果而没有历史地看待这些问题的出现。但也有一些基金经理还是对她的离职表示遗憾,“毕竟她曾给股市带来了一些希望”。

当时国内著名财务专家清议认为,市场核心问题不是股权分置,而是公司治理。史美伦正是主抓公司治理的领导干部,在她之前,管理层从没这么重视过。在她主持下,证监会围绕公司治理问题,发布大量规章制度,改进公司内部管理、改善信息披露制度。从上市公司暴露的问题看,公司治理任重道远,工作远远没有完成。史女士届满离任,很让人担心公司治理工作由此中断,我很遗憾她的离开。

现在来看,一语成谶。令人叹息。

史美伦自己则说:“作为一个市场监管者,最难的是牛市时大家会说你过分监管,而在熊市时又觉得你监管不够。”

回头看这场17年前的股市监管风暴,更多只能说,一个市场里,大部分人都不规范,都在不按规则玩游戏,谁当监管者都会是同一个宿命――受到非议和被给予不懂国情的责难,市场上的玩家没有哪个人是希望受制于监管。

由远及近,何曾相似。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也是一样的情况,没有哪家房地产商不痛恨调控与监管。有房地产商在采访中就表达过对调控的不满。

原则、规则和远见

史美伦的铁腕监管并非是突发而起,实则是她的治理思想,透着一脉相承的信念。

1985年,史美伦从美国回到香港,1991年加入香港证监会。

怡和事件和打击黑庄的强硬让外界两次领略了她“铁娘子”的监管作风,颇具威望。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梳理履历发现,1992年到1993年,史美伦在香港证监会负责有关H股公司于香港上市事宜,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1993年担任证监会企业融资部高级总监期间,对怡和事件采取强硬立场。1993年,英国老牌洋行怡和集团旗下有5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地位重要,怡和硬气要求优待,否则撤离香港,对于“店大欺客”普通人并不陌生也只能自认倒霉,但这种“店大欺官”在史美伦这里行不通。

针尖对麦芒,监管者史美伦明确表态不予怡和特殊地位。史美伦坚决守住证监原则,迫使希望回避香港证监会监管的怡和集团最终撤离香港,改走新加坡上市。

1994年到1998年,史美伦任香港证监会执行董事,香港股市炒风盛行,史美伦又面临战斗形势,这一次,在她主导之下,香港证监会会同港交所一起推动打击黑庄,当时的炒风随之陡然下降。但在打击黑庄的较量中,她的生命安全一度被人威胁,她毫无畏惧,香港证券市场“铁娘子”的美名被坐实。

对于监管, 史美伦说,我自己的监管思想很简单,就是“不偏不倚,无畏无惧”。

在对内地企业到港上市这件事情上,史美伦表现出了远见卓识,居功至伟。1991年加入香港证监会后,她亲自负责香港第一只H股上市,见证了内资企业在香港的成长和壮大。

对这段历史,史美伦说,“1992、1993年第一批国企来香港上市。1992-1997年这段时期,一大批内资企业在香港上市;20多年后的今天,在香港上市的内资企业占港交所市值约60%,每天港交所交易量的60%由内资企业贡献。”

对于内地赴港上市的公司规范问题,史美伦说,“为何不会倒转来说,要令他们‘香港化’ ,这是上世纪90年代我们让内地企业来港的宗旨。无论来自哪里,都要服从我们的游戏规则及达到水平。”

在内地、香港两地证监会担任要职的史美伦称,每个市场都有不规范情况出现,最重要是能通过有效执法,去改善市场质素。“好多人说内地好多公司来香港,但他们都不规范。所有市场都有不规范,他们不规范就要做到他们规范,令不规范的人知道没有生存余地。”

她又特别提到,香港市场过去亦曾有过不少乱象,不规范的做法不完全来自内地,“老实说我在香港证监会工作多年,香港本身都有好多不规范。在我们的历史上,不少本地公司都不规范,不能完全赖在别人身上”。

今年4月18日,史美伦担任主席的香港金融发展局发布了《完善香港的上市结构性产品市场》报告,就如何令香港的上市结构性产品市场与时并进,以及保持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目前有关投资产品种类有限,联交所和港证监并没有提供优惠吸引市场推出新产品,而且收费繁多,加上现时各类上市结构性产品和发行人须遵守有关流通量的统一规定,建议香港参考欧洲市场经验,以保持香港领先地位。

报告建议联交所和港证监考虑增加上市结构性产品种类,引入收益增值产品、参与型产品和保本产品等欧洲现有产品类型。提议在交易平台引入非杠杆式产品及持有至到期日的产品,令可供选择的产品更多元化。并建议联交所检讨股份简称命名守则、缩短推出新上市结构性产品的最终审批时间,缩减至申请后3个月内有结果,并为新类型结构性产品推行投资者教育。

史美伦说:“香港的上市结构性产品市场过去曾数度录得全球最高的交投量。2015年,联交所结构性产品的平均每日成交额属全球之冠。为完善香港的上市结构性产品,我们建议参考欧洲市场的经验,引入当地部分类型的上市结构性产品,以扩大本地可供选择的产品范围。”

对于港岛有人担心港股A股化的观点,史美伦说,不应过分担心,应着力让内企及投资者“香港化”,令他们恪守本港的游戏规则。“1992年、1993年第一批国企来香港上市,20多年后的今天,在香港上市的内资企业占港交所市值约60%,每天港交所交易量的60%由内资企业贡献。”

4月25日,港交所主席周松岗在出席港交所2018年股东周年大会后正式退任。对于香港市场四年前错失了阿里巴巴来港上市,周松岗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的上市规则改革,吸引更多创新型、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变成数个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以共同服务于内地和香港的实体经济。“但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我们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基础继续向前发展。”周松岗称。

港交所接棒者史美伦,这个祖籍来自上海滩的女士,果敢、规则和远见――这些本色不会随着时间车轮而变形与改变。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房地产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上一篇:港股复盘:贸易阴霾未散 静观财报季数据
  • 下一篇:港股26日跌1.06% 收报30007.68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