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又曝重磅新功能:跨境扫微信、取代港澳通行证!整个朋友圈都刷屏了。
去香港和澳门购物不用再换币,港澳通行证不用再续签?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间的互联互通,腾讯正在帮你实现这些便利。
今年两会上,马化腾曾表示,希望通过腾讯推出的数字身份产品E证通,帮助打通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
将身份证网证、港澳通行证、回乡证等证件通通“装进”微信卡包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居民提供更便捷的生活体验
如今正在一步步实现!
腾讯发布“E证通”
6月6日,在香港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论坛”上,腾讯宣布将正式推出让大湾区居民便捷出行的“E证通”。
腾讯称,未来将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优先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虚拟多证合一。
具体来说,“E证通”是一个虚拟证件的集合,包括了身份证、回乡证、电子港澳通行证等。目前内地用户进入港澳地区时,需要经过多重实体通行证检验,而当“E证通”投入使用后,整个过关流程将大大简化,就像刷地铁卡一样方便。可以预见,大湾区内的人口流动效率也将得到提升。
1986年12月25日,港澳通行证正式开始施行。
此后32年,内地居民因私往来香港或澳门地区,旅游、探亲、商务、就业、留学等都需要出示此证件才能通行。
在不久的将来,只需一步手机,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自由通行粤港澳三地!
据腾讯方面表示,E证通最快将于今年7至8月实现部分应用场景落地,具体时间需要配合当地监管机构。
什么是E证通?
E证通是腾讯数字身份(eID)应用方案的产品,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产品落地的首个试点地区。
通过在闸机上扫描经微信小程序产生的二维码,并进行人脸识别,E证通用户可完成无实体证件过关、支付等多项操作。
即一部手机上承载多张证件,包括身份证、回乡证、微信通行证(电子港澳通行证)等,从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用户身份线上互相认证。
腾讯E证通作为 eID 数字身份体系最新的技术应用成果,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通过密码算法生成,不含任何明文信息,也无法逆推出个人真实身份。在安全性和便捷性方便都有很大提升。
这就意味着以后去香港澳门,真的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就够了!
如何使用E证通?
目前,腾讯正在粤港澳三地试点多证合一的服务,推出“腾讯E证通”小程序,实现一部手机承载身份证、回乡证、微信通行证(电子港澳通行证)等多张证件,从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用户身份线上互相认证。
因为尚处于内测推广阶段,腾讯E证通暂时还不能在微信被搜索到。
通过微信扫描进入小程序码。(不过现在还在内测,显示即将开放体验)
整个的申请过程非常简单。以港澳通行证为例,只需要 3 步。
通过微信扫描进入小程序码,可点击「立即申请」操作。此时,为确认身份,需要补全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 2 个信息。
进入下一步,则是「人脸验证」的环节,小程序自动调取相机,用户脸部正对屏幕,3S 内即可自动识别。
经过证件和人脸验证之后,一张电子身份证明就已经生成了,点击下拉即可显示所生成的二维码,该二维码用于在过关环节的机器识别。
而在腾讯副总裁赖智明的讲述中,腾讯E证通小程序还将应用于跨境远程开户、扫码购票、扫码寄快递、扫码住酒店等。
粤港澳大湾区GDP首超10万亿
在4月份的IT领袖峰会上,马化腾强调了大湾区内身份认证一体化的重要性。
“港澳居民在内地经常反映,使用不了移动支付,因为很多内地的互联网服务,包括金融服务,对港澳的身份证认证不了。解决这个问题,是与人才、创新有关系的。”马化腾当时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由“9+2”城市组成,即(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合计约5.6万平方公里,比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经济区的面积总和还大。
据第一财经报道,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11城GDP之和已经达到了10.22万亿元,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GDP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折合美元达15145亿美元,仍略低于全球第11大经济体韩国。
因为大湾区内存在两个特别行政区,资源难以在这两个区和其他城市间自由流通,也就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由市场,这一局面势必对大湾区发展落地形成掣肘。
“E证通”的发布,将有助于打破大湾区内部的区域壁垒。一旦大湾区内部可以打通身份认证,人才的流动将更为顺畅,对于相对缺乏人才和教育基础的珠三角地区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而港澳地区也可以借此吸引更多的内地资金前来投资。
不久之前,腾讯为广东省打造的民生服务微信小程序“粤省事”上线。在这个小程序中,用户可以一站式办理142项民生服务,包括缴纳社保、护照签注、交通违章处理等等。“E证通”则可以被视为腾讯在“数字广东”方面的又一个阶段性成果。
对于腾讯而言,E证通”的落地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腾讯必然会推动更多类似政策的发展,从而尽快实现大湾区内部各种资源的一体化。
以后一个小程序
跨境扫码
自由通关香港、澳门!
从此再也不怕通行证丢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