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报季缓缓落下帷幕,不久前在港股挂牌的易居企业集团(2048.HK)披露了上市后的首份中期业绩。高管们敢齐齐用“优秀”二字来形容这份成绩单,足见业绩亮眼。
根据半年报,2018上半年,易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净利润5.63亿元,分别同比大幅增长44.4%和84.1%。
从2016到2017年,易居企业的复合增长率超过30%,盈利增长率超过40%,已经值得称赞。而从今年上半年的成绩来看,易居的增速仍在放大。
从一手房代理业务到新兴的易居房友,再到CRIC房地产大数据及咨询服务,三大主营业务齐头并进,共同驱动了易居企业今年的业绩飘红。
与股东签6年战略合作:
一手房业务上保险
易居企业的高速增长,离不开起到基石作用的一手房代理业务的持续性高增长。
上半年易居的一手房代理业务共收入22.28亿元,同比增44.1%;成销总面积2047.6万平方米,成销总金额2558.9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5.3%和46.8%。
这方面业务的持续提速,归根结底在于易居战略性地引进了中国房地产销售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26家企业作为股东,其中包括TOP4龙头企业。
据易居企业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丁祖昱透露:易居企业在今年年初与这些股东签订了为期6年的战略合作。随着房地产行业销售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这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易居瞄准了这一趋势,所拿到的代理业务规模将更加庞大,从而实现效益的持续提升。
“尽管今年多地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但从易居所代理的整体情况来看,这些品牌房企的销售规模是可以保持的。在一些处于调整中的城市,我们通过平衡、营销和促销的手段确保销售可以完成。从我们专业的市场、营销公司的角度来说,任何市场的风险都有办法去面对,都有办法去解决。”
对于一手房业务的前景,丁祖昱信心满满。
横向对比来看,如今易居已是中国最大的一手房代理服务提供商,上半年一手房代理收入高于两大竞争对手世联行(002285,股吧)和合富辉煌,业务规模保持行业领先。
可以预见,随着与股东的合作持续进行,等于给易居企业的一手房代理业务上了一个长期保险。只要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整体销售规模得以持续,易居的主营业务板块还将持续爆发业绩红利。
深化赋能:
房友持续爆发增长
今年上半年,新兴的业务板块易居房友为易居企业的业绩带来不小的惊喜。8月末,上线只有2年8个月的易居二手房房友平台宣布:旗下门店布局全国58个城市,总规模突破万家,一举成为国内二手房行业规模最大的平台级企业。
而在今年上半年,易居房友为开发商销售新房成销总额达101.4亿元,公司收入1.68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92.4%和367.1%。
对于一个培育期不到3年的新业务板块来说,易居房友的爆发性增长,展现了易居新房、二手房业务联动的巨大优势和可观的盈利前景。
易居房友独特的赋能模式,解决了小微店东们没品牌、没规模、没资源、没发展、效率低的发展困境,正在持续吸收全国各地的小微中介们加入其中。毫无疑问,尽管目前房友带来的盈利占比还不高,但已然成为易居企业的下一个明星业务。
易居企业亦非常重视房友的发展,仍在不断完善房友平台的赋能内涵,不仅联手58打造“万套真房源”,为店东们的流量端口买单,更以房友为基础搭建“阳光分销”平台,吸引超30家大型品牌开发商、超300个合作项目、超4000家渠道公司参与。
为了更加高效地解决中介渠道公司的结佣问题,易居企业还联合苏宁金融打造“百亿垫佣”资金池,大力缓解开发商资金压力。
可以看到,房友的合作伙伴已经不仅是全国万家门店,还包括开发商、渠道合作商及其他资源方,随着易居为房友平台赋予更多资源,这个平台很可能会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点。
夯实大数据优势
绝不赚差价
得益于一二手房业务积累的庞大一线楼市数据,易居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的CRIC房地产数据库及分析系统,已然成为行业的一个重要数据系统,衍生出的测评和排名等服务颇具影响力,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等关键指标。
上半年,CRIC房地产数据库及分析系统相关收入达3.84亿元,同比增长11.8%,占据易居企业所有收入的13.8%,有效用户端口数14000多个,期内易居企业还研发推出“易楼”和CRIC场景化大屏等新业务。
大数据应用是易居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优势,如何创新研发出更多为房地产提供更优质服务的产品,是易居企业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上市之初,易居企业便宣布将上市所得净额44.34亿港元中,最大一笔支出用于升级房地产数据系统,甚至高过了一手房代理服务等主要业务。这足见易居企业的用心。
根据戴德梁行的数据,中国十大房地产咨询代理公司的市场总份额从2012年的约12%增至2015年的约17%,预计2020年将达到24.6%至27.1%。作为行业领先企业,这为易居企业的未来增长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
发布会上,易居企业集团主席周忻强调,易居只收三种费用:中介费、服务费和咨询费,绝不赚差价。
这也意味着易居的每一项收入均来自于真正的价值创造。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房评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