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港股共有22只新股上市,17只上市首日便破发,首日破发率高达77.2%。投行人士认为,背后的主因是新股定价偏高。机构偏理性的策略,也使得港股市场对被粉饰过的商业故事“抵抗力”更强。
今年,港股迎来了一轮新股上市热潮,赴香港IPO的公司特别多。
由于港交所今年制定了新的上市规则,向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暂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第二市场上市的公司敞开大门,使得港股市场今年迎来了一大批“新经济”公司。
然而,香港的市场并不会对新股手下留情,今年破发的新股和次新股(香港称半新股)尤其多。
近两个月首日破发率近80%,科技股纷纷折戟近日,几个备受市场关注的明星公司登陆港股后,接连破发。先是美团点评,然后是火锅餐饮业巨头海底捞和华兴资本控股。
而今年上半年港股IPO的98家公司中,有45家在上市首日便惨遭破发,首日破发率高达61%。
8月之后,新股首日破发率更是“节节高升”。
截至9月27日,8、9月港股共有22只新股上市,17只上市首日便破发,首日破发率高达77.2%。其中,8月在港股上市的8只新股中,有7只首日破发,9月以来上市的14只新股有10只首日破发。
一时间,港股似乎成了新股的“坟场”,破发成了熟悉的戏码。这一点,连热门的科技股都无处可逃。
在过去一年中,一众在香港上市的科技股、明星公司和“巨型独角兽”们也遭遇破发。
下表列举了过去一年中,备受市场关注的明星公司的股价涨跌情况。各家公司不光最低价低于发行价,且截至9月27日的最新收盘价,也均低于发行价,全部“破发”,无一幸免。
再对比一下上市至今的表现,没有一家明星公司目前的股价高于发行价,上市至今的表现全部为负。
此外,多家公司的上市以来股价已经或接近腰斩。腾讯系的易鑫集团、雷蛇累计下跌66%和52%;港股修改上市规则后,首家未盈利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歌礼制药上市以来,股价已重挫46%;另一家“腾讯系”公司――众安在线的股价也接近腰斩。
而对比最高价和最新收盘价的话,阅文集团上市后一度翻倍至美股110港元,但目前大跌至49.55港元/股,跌幅超五成;众安在线也从最高的97.8港元跌至目前的33.15港元,大跌超六成。
为何香港成了新股“屠宰场”?
修改上市规则后,内地多家科技公司、行业龙头和独角兽公司兴冲冲地奔向港股,但港股似乎并不买账。而A股常见的新股、次新股追高现象,在港股似乎也很少见。
为什么此前备受追逐的新股,到了香港却“不受待见”?
首先还因为港股新股的定价遵循市场机制,几乎不存在人为限价,因而估值偏高。港股IPO实行市场化定价机制,新股发行价充分反映二级市场供需情况,例如热门的阅文和平安好医生上市时的有效申购倍数为600倍,充分体现了公司受市场追捧的热度。
这样一来,港股的发行价基本就已经反映了市场对新股股价的认知,留给上市后二级市场的空间就很少了。
上证报援引香港资深投行人士温天纳的评论称,近期在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频频破发,主要原因在于新股定价偏高。
他认为,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出现了回调,新股定价也需要调整,不能沿用过去行情高涨时的定价思维,应充分考虑当前避险情绪较浓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承受能力。
其次,港股投资者主要是机构,而散户投资者较少;机构偏理性的策略,使得港股市场对被粉饰过的商业故事较为理性。
众多港股上市的“新经济”公司中,几乎每家都有诱人的“故事”和“场景”,但机构投资者占比近八成的港股投资者对此的“抵抗力”较高。如果公司目前的盈利能力、现金流等财务状况依然不稳定,甚至压根就没有成型的盈利模式,高企的估值便难以为继。
去年上市的众安、易鑫、雷蛇、平安好医生,以及近期上市的映客、华领医药、歌礼制药等都处于亏损阶段。而就算是已经扭亏为盈的阅文集团,其目前的静态PE也高达55倍,估值和业绩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破发也就变得不那么难理解了。
也就是说,故事再好,基本面太差的公司也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股价必然承压。
然后,港股自年初以来的回调,加之外部贸易环境的变化,使市场情绪较低迷,也影响了市场对新股的关注度。
今年初,恒指触及33484点的历史高位后,开始下修调整。加上同期的美国贸易政策大转弯,使得此前高涨的市场情绪更是不见了踪影,这也大大影响了港股市场追逐新股的热情。而一旦“破发潮”形成,投资者们的情绪或呈螺旋式下降,上市新股和次新股股价更难维持。
与一年前阅文上市时数百倍的认购倍数相比,8月8日上市的中国铁塔仅获得1.36倍公开认购,同日上市的百济神州也仅收获1.73倍公开认购,华领医药、华兴资本控股甚至出现了认购不足的情况,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散户投资者新股申购的热情大减。
港股近期的持续弱势,使投资者的市场参与度大打折扣,打新市场也自然受到波及。
此外,今年以来多种因素使得港股流动性趋紧,高估值板块承压。
随着美联储持续的加息动作,使得海外资金流向美国,香港也难以避免美国加息带来的影响。香港金管局今年也从银行间收紧流动性以稳定港币汇率,加之上市规则的放宽吸引了多家新经济上市,使得市场资金压力变大,港股流动性趋紧。
“能上市就上市,哪怕行情不好”
五只股票中有四只会破发,其中有三只是上市首日便破发。面对这样“凶险”的新股上市环境,为何众多明星公司还是要扎堆登陆港股呢?
港股在制度方面的优势无疑是最主要的答案。今年,港交所改变了上市公司股权架构的要求,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上市,对历史盈利的要求降低,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
用美图公司创始人兼CEO吴欣鸿的话来说,就是“能上市尽量上市,哪怕现在行情不太好。”
对于目前明星公司面临的估值缩水,吴欣鸿对第一财经表示,上市依然是优先选项,他给出了三点理由:
一是此前一家公司只是对用户、投资人和员工负责,上市后会变得更有社会责任感,视野会更加开阔;
二是通过上市打开了更大的融资窗口,从而进行灵活的资本运作,也带来公司品牌的提升,更利于建立合作信任;
三是由于更为严厉的监管和很多信息的透明呈现,也逼着企业更加规范、不断进步。
港股打新忌追高
见识了最近一年“战死沙场”的明星公司,也可以看出港股与A股的打新、追新逻辑并不一致。充分反映了市场热度的港股发行定价,留给二级市场的空间不多,上市后开盘即破发是港股的常态。
对于希望照搬A股套路,希望短线获利的投资者而言,与其追逐大概率破发的新股,不如耐心等待,择机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