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股票大盘

物医药第一股登陆港交所 苏州工业园区做对了什么?

时间:2018-11-03 09:49:08

本报记者 王海平 苏州报道

10月31日,信达生物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这是位于苏州工业园内第一家在港交所登陆的生物医药企业,对苏州工业园来说,又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作为特色产业之一,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一,已聚集40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近10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于2017年实现产值615亿,同比增长28%。

信达生物则是园区管委会近些年来着力在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和成长的企业典型之一,也是中国创新药企业利用资本推动创新发展的标志,更是当前在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中发挥效果的示范企业之一。

不过,园区对此所谋更远。作为中国园区发展的标杆,苏州工业园区此前并未诞生出市场上耳熟能详的标杆型企业。

11月1日,有园区管委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医药产业是中国目前唯一产能不过剩、需求远没有被满足的产业,加之中国人口多、老龄化时代到来,具备刚性需求、市场巨大且不受行业周期影响的特点。

故此,园区管委会近年来不断调整完善有关支持高新技术的产业政策,希望在医药产业领域能够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质的飞跃。

国际化标准运作

一个几乎从零开始的创业团队运作的企业能够完成上市,信达生物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博士认为,主要在于没有任何历史包袱、有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国际化等特点。

“当时俞博士过来谈,说要研发国际标准的创新药,而当时中国的行情是仿制药走遍天下,但我们认为国家一定会鼓励支持创新药。”11月1日,园区管委会参与座谈的一位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从当时我们掌握的信息看,坚定了这个判断,精准把握了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取得了领先地位。

之后,园区快速为俞博士及其团队开了绿灯,在最短时间内代办了一切手续,并给予了人才引进、项目建设等资金支持。

俞德超博士及其团队于2011年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始创业,致力于治疗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单克隆抗体新药,开发出的一系列原创性产品,快速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在D轮融资时,总融资规模达到2.6亿美元,为当时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一个典型的国际化动作是,企业将创新生物药的国际市场授权给了美国的一家世界500强制药集团,成为了到目前中国生物医药领域金额最大的国际合作,第一次让中国发明的原创药卖出了国际价。这一合作,信达得到海外付款超过15亿美元。

“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主动找上来谈合作的,融资上我们几乎没有耗费什么精力。”11月1日下午,信达生物的一位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成立以来,企业就获得了富达集团、礼来亚洲基金、美国资本集团、君联资本、淡马锡、国投创新、中国人寿、平安保险、泰康保险、元禾控股、Rock Spring Capital、Cormorant Capital等全球多家知名创投基金累计5.8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上述高管表示,因为核心技术让所有人眼睛为之一亮,与园区对接时,管委会领导当场就建议企业“高起点、高要求”,全部按照国际制药集团的GMP审计标准来建设现代化的产业生产基地和生产线,并给予了很多支持。而作为企业,则拿出了“杀手锏”――有新药通过了美国FDA批准,可直接跳跃Ⅰ期进入Ⅱ/Ⅲ期临床研究。

获得国际资本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信达已经建立起一条包括17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等四大疾病领域,形成了新药上市的梯队。

记者了解到,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园区管委会也意识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创新药研发上的现实差距,比如,进口部分培养基、试剂、细胞等材料和重要设备所占必须的投入、税费等,以及种种审批程序带来的制约。因此,直接与海关和进出口检验检疫等部门协调,压缩设备材料在从国外到国内的到达周期,提升企业的研发效率。

科技与资本中介

俞德超表示,在创业之前也曾到各地考察,之所以选择苏州工业园区,是因为当地的产业优势和政府在推动企业发展上的政策灵活性、力度大等,其“做就要国际化”的思维与他不谋而合。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孵化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科技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经过十余年来的深耕和培育,已聚集40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近10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

事实上,这也是园区吸引诸多资本投资者的重要原因,“产业基础发达,金融结构多,研发创新氛围有,政府鼓励有,就具备了诞生更多创新药的可行性。”多个基金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据了解,在港交所无收入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绿色通道上,苏州工业园区有29家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符合条件,另有8家企业将在三年内满足条件。

在园区管委会的引导下,到2018年10月,已吸引了几十家全球领先及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基金,这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企业带来的总融资规模超过265亿元人民币。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在支持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政策建设上,已形成了体系,特别是对企业处于哪个阶段的适用政策非常清晰。”11月1日,有园区金融办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早在2015年,园区基于企业服务大数据库,上线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集股权、债权、信用服务功能于一体,统一金融需求入口、流转机制,把金融机构、企业、载体、孵化器等多项主体纳入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对科技金融环境进行平台化、透明化管理,实现了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高效对接。

其运作的主基调是,推动金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快速成长。从政策看,内容涵盖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创业引导基金、领军直投、企业上市等多个方面,已经基本搭建了覆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政策性金融产品体系,与市场化服务形成互补,分为债权类、股权类。

对于重要的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园区设立领军创投基金支持初创期企业。信达生物创始人作为领军人才,起初就获得了这一支持。从投资看,这以股权类投资为主,至今已累计投资项目69个,累计投资金额2亿元,其中2018年新增立项项目15个,已决策项目11个。

通过政策实施,一方面通过扶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银行、风投机构等社会资金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利息、担保费、保险费的补贴等方式,帮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但近几年来,园区产业政策则更多鼓励市场化,试图充分发挥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市场人士往往会比政府反应更快、更加主动积极。”上述金融办人士对记者说,这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市场要素。园区内各类私募基金总数近700家,基金管理规模超1800亿元。

园区对引导基金的使用进行了创新,从投资企业转向投资基金。据了解,目前已累计决策参股子基金28只,总规模近60亿元,这使得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放大了8.2倍。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苏州市级层面成立的苏州基金,也参照了这一经验。

此外,园区还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基金,用于支持重大项目和具有“自主可控”特征的技术转化。

“针对医药等科创型企业研发投入大的现状,目前的一个做法是,与国内外的顶尖科研结构联手,成立了生物医药的重大公共技术实验平台,有最先进的仪器和工作人员,这样可以吸引很多医药企业至把部分研发实验带到苏州来,节约了企业的成本。”11月1日,上述金融办人士受访时表示。

据悉,公共平台投资超过10亿元。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长许文清表示,这一做法实现了人才、项目、资本、服务等要素在平台上的互动共进,目前已完成化学分析、抗体服务、纳米抗体分析测试、生物制品国际物流、生物药分离纯化等具体平台的建设。而近期的一个工作重点是,正在推动加速期企业建设化学药品中试加工平台、生物药中试平台;针对成长期企业建设GLP药品安全评价中心、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平台、医学检验所公共平台(基因技术)等建设力度。总体上,公共技术实验平台的目的是通过专业的服务,缩短生物医药企业创新产品的研发时间,减轻企业的研发成本。

(编辑:耿雁冰)

  • 上一篇:性侵案又有新进展!刘强东:你可以成为邓文迪一样的女人
  • 下一篇:史上最高外资买入日!港股单日涨幅7年最高!跟还是不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