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非常规油气峰会上,中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指出,规模生产是煤层气管网规划的前提,只有当各个公司和区块统筹多种气源,就近利用并将规模较大的气源并入主干管网,才能让煤层气真正担负起天然气的补充角色。
大规模生产优先入网
杨建红提出,煤层气生产20亿立方米以上规模可考虑纳入国家管网;5亿-20亿立方米的规模可建设独立管道,就近供应;1亿-5亿立方米间既可考虑纳入其他集输管道,又可建设LNG项目;1亿立方米以下应建设小型LNG项目。
国内已建成和建设中的煤层气液化项目,半数的产能规模都超过30万立方米/日。“这会给下游的销售造成压力,因为价格比管道气贵得多,而量又太大。”杨建红说。
他表示,煤层气液化后将比管道气缺乏价格竞争力,一般作为当地的调峰气源。
经历了去年的“气荒”,不但中石油规划和开建大型地下储气库,地方燃气公司也在规划和建设终端调峰设施,从长期来看,终端调峰能力的增强将降低对高价格的调峰气源的需求。因此规模超大的煤层气液化项目将有可能面临风险。
“如果能统筹多种气源,规划煤层气管网,组织多气源将较大规模的煤层气进入天然气主干管网,将更有利于下游的开发利用。”杨建红说。
而一位山西某煤层气液化项目公司负责人表示,当地液化、发电等项目主要体现引导当地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更体现地方与央企合作带来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
“统筹”意味着“垄断”?
对于中石油的“统筹论”,也有下游煤层气市场销售公司尖锐指出:“本来在天然气领域就已经是三大石油公司垄断,这个新兴的行业已经有国有、地方、民营和外资多种资本进入,如果再通过进入管网把气源都收归到中石油,煤层气下游市场岂不又将像天然气一样受制于中石油?”
对此,杨建红认为,应该把煤层气作为一个产业而非一个项目去发展,如果仅从单个项目、单个公司的利益来考虑,担心气源为大公司所控制可以理解,但各自为战的地方利益将不利于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业内人士指出,2009年底首次出现的大面积“气荒”令业内惶恐不安,除了对上下游调峰能力不足的反思之外,对石油公司“坐地要价”、“逼宫提价”的指责不绝于耳。当地的富集煤层气进入主干管网各有利弊,一方面将使更多气源受制于石油公司,进入其“垄断版图”;另一方面终端用户将增加管道供气量,使用管道气的成本也低于液化调峰用气。(张楠)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