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2500家中小微企业抗疫报告:制造业企业受疫情冲击尚未完全恢复 需加强产业链韧性

时间:2021-07-01 00:00:00

广东和甘肃,一个产业链高度发达,一个产业链不发达,但在供应链断供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呈多地局部暴发和零星散发状态,对经济的冲击仍不容小觑。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企业受到了何种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企业或政府又该如何应对?

6月2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举行 “经济抗疫——中国中小微企业疫情复苏调研及经济抗疫政策效果分析报告研讨发布会”,并发布了《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生存调查与复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旨在复盘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冲击的主要影响。

《报告》课题组于2020年2月、5月和8月通过电话和网络,对2500多家民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进行了三轮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生存状态调查,样本数据覆盖了辽宁、上海、浙江、河南、广东和甘肃6个省市。

《报告》发布者、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董耀徽指出,调研的第一个结论就是,大量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依然没有能够从疫情的冲击中完全恢复过来。2021年以来,本土疫情呈现出零星散发以及局部疫情聚集型交织叠加的态势,疫情的阴影依然存在,依然反复冲击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新型的变种加剧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根据《报告》,相比于居民服务业和制造业,商务服务业的经营模式较为灵活,企业韧性较强,对疫情冲击的准备也较为充分,转型相对容易,复工率也最高;而制造企业的经营模式在客观上较为缺乏韧性,面对疫情冲击,调整余地较小。

具体而言,董耀徽介绍,2020年2月,疫情冲击的初期,制造业企业复工情况最差,“空转”的风险非常高,即在未能有效复工复产的情况下,仍然要支付员工工资、场地租金等刚性成本。调研显示,一些企业因为空转成本带来的现金流压力,导致被迫退出了市场。

而5月的调研显示,各省的复工状况比较好,但产能恢复状况不尽相同,一些企业无法恢复到疫情前产能的原因,一是需求侧的疲软,二是一部分企业退出了产业链,导致产业链断裂形成断供和断订问题,尤其是大量制造企业面临订单减少。

“为什么制造企业所在的产业链更容易断裂?因为本身制造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分工比较精细,尤其是制造企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们的上下游协作更加依赖物流,一旦人员或者物流受阻,造成中小微企业空转,可能会退出市场,造成产业链的断裂。”董耀徽解释。

从区域对比的情况来看,广东和甘肃出现订单减少或取消的制造业企业比例最高,且明显高于浙江、上海、辽宁和河南。

董耀徽表示,为什么广东出现订单减少或取消的企业比例如此之高?主要是由本身的产业特性导致的。比如,广东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占比是12.4%,浙江和河南分别只有2.2%和1.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涉及到很多环节,它的产业链全球化的分工非常高,对单一供货商和单一客户的依赖程度也要高于传统行业。如计算机产业涉及到芯片、显示器、电池等,一旦某个环节受到疫情的冲击,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产业链的企业都会承受产业链和供应链传导而来的风险。

他指出,当疫情的冲击沿着产业链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蔓延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有针对性地强化产业链的韧性,疫情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检验机会,我们的制造业产业链有很多短板,这使得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此外,我们应该以疫情为契机推动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产业,让它的核心上下游的企业在空间上产生一定的集聚,防止因为疫情防控造成空间上的阻断。” 董耀徽表示。

哈工大(深圳)发展规划委员会主席、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唐杰在点评时补充,需要关注和进一步研究在广东和甘肃两个地方,一个产业链高度发达,一个产业链不发达,但在供应链断供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的原因,寻求进一步提高经济安全性的办法。

此外,唐杰还指出,如果把广东和以浙江、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作比较的话,可以看到的是,广东高度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受到的冲击比长三角严重,这其中一个因素跟长三角地区的国内产业体系的配套发达有密切关系。

唐杰表示,这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值得广东关注。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 上一篇:把党建“软实力”变成高质量发展“硬支撑”——抚顺石化石油二厂探索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工作侧记
  • 下一篇:百卓网络科技荣获“年度用户推荐SaaS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