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日报:对裁判多点理解少些苛责 应换位思考
汪大昭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24日 15 版)
足球裁判偶有错判、漏判,球迷往往揪住不放。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多些理解,为裁判成长创造宽松环境,对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更有好处
好多年前流行过一个说法,叫“理解万岁”,处于同一个社会环境和状态下的人们要相互理解,通过换位思考,懂得他人的不易。
上周,中国足协邀请各地媒体记者和转播解说员来京,接受一次以视频助理裁判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足球规则培训。半天的理论课上,听过裁判专家的介绍和讲解,记者和解说员们颇为活跃,提出种种“如果……”来求解,有些问题并非来自实战,甚至有假想的成分。下午的实践课,专家设计了入门训练,请记者和解说员们模拟裁判员来执法。几趟下来,平日总给裁判挑毛病的记者和解说员终于知道小旗不好举、哨子不好吹,连称“裁判这活儿真不好干”,服了。
换位思考来自换位体验。他们实习的都是基本课目,诸如越位、点球,看似简单,习惯于动辄张口便来:“这么明显,还不吹?”自己试试看,原来这是最难判断的,怪不得球员、教练、媒体和球迷那么敏感。一瞬之间将肉眼所见拿到规则条文之下,迅速断定是否犯规,很难做到判罚正确率100%。
裁判员在球场上是规则的化身,人们的要求格外苛刻,容不得任何细微差错。一次又一次准确无误的判罚并未留给人们深刻印象,偶有错判、漏判出现,却很难不被放大。此时要求人们换位思考,尊重裁判,宽容失误,往往不好接受。
换到对方的位置上重新思考,理解和体谅他人,确实挺难。不仅因为缺乏体验,也与自己长期形成的情结有关。钟爱的选手或球队在激烈对抗中吃了亏,旁观者往往比当事人情绪来得更快、更强烈,忽略了最重要的是究竟有没有受到犯规侵害。这事本该裁判员说了算,但记者、球迷情急之中很难站在裁判的角度来审视和甄别,常常被感情迷住眼,甚至给裁判当裁判,一通指责。
不被理解的情况在社会各行各业并不罕见。秋以律己,春以待人,当了老师才后悔自己学生时代不够努力,做了家长方知自己儿时太过调皮。很难要求事事都做换位思考,更无法都来换位体验,但换位确实有助于全面认识,矫正偏见。条件允许时不妨一试,条件不允许时也可多一些“假如事情换成我来做”的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