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机会在哪?
2017年,中国搏击发生了太多意想不到。
相比16年多起高额融资,今年搏击行业融资数额和成功率双跌,有人惊呼“风口已逝”;抱着娇妻、儿子和金腰带的邹市明撸起袖子自己干,却鸡飞蛋打,失去了金腰带、名声和健康;“武林风”在一龙褪去武僧光环后,迎来市场改制,未来面临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在社会层面,搏击多次成为了热点事件。
徐晓冬约架约出江湖乱斗,喧嚣之后,传统神功走下神坛;“格斗孤儿”暴露了大众对于搏击的偏见;年底MMA却因为林荷琴世锦赛夺冠获得主流媒体点赞与劳伦斯提名。
如同一条奔腾的河流,巨浪与礁石碰撞,时而百转千回,时而暗流涌动,看似毫无规律,实则其中蕴藏着市场逻辑,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明天,但力图看清趋势。
作为中国搏击媒体人,不仅盘点过去,更要展望未来。
2018,中国搏击还会发生什么?行业又将迎来什么样的机会点?
从画饼走向数据时代
资本助力中国搏击蒙眼狂奔三年,各环节规范化、信息透明化,数据泡沫和信息水分逐渐被挤出,搏击行业从说故事、画大饼逐渐转向数据化,一切用财务报表说话。
搏击周评《2017中国搏击行业数据白皮书》
的发布,对国内搏击俱乐部情况、赛事场次频率、运动员信息等进行系统数据整理,标志着搏击行业彻底告别画饼时期,迎来数据时代。A级赛事频率继续下降
资本寒流带来的是紧缩银根,2017年下半年A级赛事(200万以上投入)
的场次明显下降,预计2018年全年A级赛事场次比重会进一步降低。但随着基础设施完善,行业人才增加,搏击行业底层活力被激发,当A级赛事频次满足不了行业需求时,C级赛事(50万以下投入)
比重将不断上升。搏击将呈现出两极态势,大品牌如长枪大戟,高举高打,维持中国搏击在世界领域的地位;小品牌如短匕小刃,辗转腾挪,助力搏击进一步落地和平民化,触达更大的群众市场。
细分定制型产品涌现
“纯烧钱砸品牌造IP”已望尽天涯路,在互联网广告传播模式的冲击下,传统的“现场植入+电视播出”的招商模式因曝光频率低、商业转化率难以评估,越来越举步维艰。
为给赞助商带来更多实际价值,提升赞助附加值,搏击赛事在类型上进一步细分,出现更多专题定制产品
,除了“搏击+旅游”,“搏击+地产”外,还有可能出现“搏击+游戏电影”,“搏击+快消品营销”,“搏击+直播选秀”等更多细分类型产品。投资回报和盈利“大过天”
中国搏击曾受到资本市场热捧,资本目标非常简单,两个字,“利润”。而国内VC(风险投资)
/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续期相对较短,投资期一般在3年至5年。中国搏击第一笔大额融资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年,进入下半场后,“盈利大过天”。但
赛事成本高,盈利难度大,从财务报表来看,很难符合资本方的期待值。抛开产业链布局的未来蓝图,当前体育产业现金流集中在培训、健身、旅游地产等重点优势项目,搏击品牌向这些线下业务渗透,可能会成为未来“盈利驱动”下的大概率趋势,但能否执行到位,是否会真正实现盈利,又是另一个考验。
传播中心从电视转向互联网
2017年中国活跃移动设备(手机、iPad等)
总数达10.85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是3.9小时,在用户规模、使用时长上,已远超电视,成为最大的信息传播平台。受移动互联冲击,电视打开率进一步下降,2017年上半年省级卫视前20位排名中,17家收视同比下滑,有的下滑比例甚至超过40%。
当前电视播出对于赛事来说依旧是一项不小的成本,未来随着电视传播力下降,互联网将成为搏击内容的主要传播平台。
与此同时,搏击要完成平台跨越转型,对内容形式和生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搏击内容产品化与社群化
搏击属于娱乐内容,本质是“求新求变”。当前要想争夺用户时间,搏击面对的是《绝地求生》《旅行青蛙》这样的游戏爆款,《我是歌手》这样的综艺秀,以及各种短视频达人的“围剿”。
2017年中国短视频APP用户4.1亿,较年初增116.5%,单次视频观看从4.3分钟减少到3.9分钟,进一步碎片化。但受手机社交需求、流量、电池影响,将3小时比赛直接转移到手机端,存在传播瓶颈,必须重构“传播内容”,将内容产品化与社群化。
2018年从专栏、漫画、短视频、音频、MV、脱口秀,内容产品生态进一步丰富。新颖的碎片化内容符合传播趋势,不但可以增强品牌影响力,更能触达年轻用户群,加深品牌和用户的连接,通过“粉丝管理、社交矩阵、社群沉淀”,最终建立粉丝社群,真正实现从电视平台到互联网生态的转变。
“跨界吸睛”不如“玩法驱动”
2017年,跨界的“金钱之战”热闹无比,可UFC依旧为PPV数据下滑而头疼不已。用户喜欢看反常、新鲜,跨界没法持续和重复。从小众嘻哈文化的爆发,到当前火爆的“撒币直播问答”,都是“玩法驱动”。
一直以来,由于规则类似,拳手串场,搏击赛事同质化成为品牌噩梦。用罗振宇的话来说,现在“大象不仅要跳舞还要跳街舞”,搏击赛事能否跳出更多新的舞步?
2017年,杨建平将“职业摔角秀”与赛事融合,“玩”出2亿次以上传播;
精武门综合格斗职业联赛用“无兄弟不搏击”的思路,“玩”出“MMA版中超”新模式。2018年,围绕“悬念性、新奇感、参与度”,中国搏击赛事的玩法必将继续迭代升级。
“合纵连横”成竞争新常态
相比2年前资本市场的热火朝天,如今体育投资领域“北风呼号”。2016年体育产业融资199亿元,2017年遭遇“腰斩”,总融资额仅为90亿元。
进来的资金少了,不能“开源”只有“节流”,2017年下半年比赛场次下降16%。除了降低比赛频率外,节流的另一个方向是合作“抱团取暖”。
通过团队合作,资产共享,不仅能降低比赛的成本,同时也能以“合纵连横”的方式获得竞争优势。
此前中方和国外品牌合作屡见不鲜,预计未来中国搏击品牌在执行团队、办赛场地、平台资源、商务开发之间的合作,也将越来越常见。职业规划成“造星”根本
一龙脱下黄色长裤,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邹市明发出“有中国人不想让我赢中日比赛”,换来的是满屏嘘声,通过“武侠演绎、民族主义”来炒作造星的时代已经过去。
随着胜负信息透明化,搏击发展趋势是配对更加严谨,体育属性更强,从训练、备战到比赛,对拳手的职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炒作已经失去了造星功能,职业规划师可能将成为“新新作”。帮拳手做职业规划,寻找适合的配对对手,用专业的方式协助拳手成长,才是未来中国搏击造星的根本。
政府监管箭在弦上
2017年出现的行业乱象也令人大跌眼镜:赛事现场讨薪、主办方跑路,甚至挂名虚假比赛,不断刷新行业道德底线。
2017年8月,体育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武术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强对搏击赛事的监管。2018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的若干意见》颁布,要求总局各部门放权给地方,同时将运动员选拔机制透明化。
不到半年时间,连续两个文件出台,前者是“强监管”、后者是“谈放权”,貌似谈的不是一件事,实则有着“清晰”的信号。
维护市场秩序是体育市场化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责,“强监管”是大势所趋。在监管过程中,为避免“官大一级压死人,总局挂名地方不便监管”的执行困难,第二个文件“放权”地方政府部门,明确了执行主体的权责,为进一步监管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见,
2018年搏击行业监管已经箭在弦上,是否会出现第一例行政性处罚,我们拭目以待。结语
从2000年散打王开启搏击市场化算起,18岁的中国搏击刚刚成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过稚嫩,有过叛逆,有过意气风发,也经历过风雨。
如今18岁的中国搏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赞美,愈加理性成熟。前方的路且长,或许还有更多的曲折,但每个搏击人都相信,最终中国搏击一定会攀登到山顶,见到最美的风景。
有人问我,当下搏击不再是资本市场眼中的风口时,搏击人应该怎么办?
纳粹空袭英国时,政府印海报给民众,上写“保持冷静,继续前行”(Keep calm and Carry on)。
2018,中国搏击,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搏击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