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嫦娥四号“睁眼”登月背
作者 钱童心
过去,月球探测器都是“闭着眼睛”着陆,整个着陆的过程被业内人士称为“黑暗时刻”。如今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变。王建宇说,有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最新的激光三维成像技术之后,这几百秒的“黑暗时刻”可以重见光明。
在经过26天的等待之后,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下称“嫦娥四号”)终于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嫦娥四号还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这也意味着通过中继卫星,地球正式与月球背面建立了联系。
“从嫦娥三号在月球的虹湾实现软着陆开始,我们的探测器就是‘睁着眼睛下去的’。”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院士王建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让嫦娥四号顺利“睁着眼睛下去”,依靠的是三大装备:激光测距敏感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和红外成像光谱仪——负责这三大设备研制的正是王建宇团队。他称,这是目前人类登月过程中使用的最为先进的技术设备。
三大设备助力安全落月
“激光测距敏感器和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是落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眼睛’,是确保探测器安全着陆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装备。”王建宇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有了它们,探测器就能准确地知道自己距离月球的距离,并清楚地看到着陆区域的地形地貌,从而寻找到安全的着陆地点。”
王建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嫦娥四号激光测距敏感器的激光光源、探测器、高压电源等核心元部件均为国产自研,并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化、轻量化程度。
过去,月球探测器都是“闭着眼睛”着陆,整个着陆的过程被业内人士称为“黑暗时刻”。如今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变。王建宇说,有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最新的激光三维成像技术之后,这几百秒的“黑暗时刻”可以重见光明。
在嫦娥四号到达月球表面100米左右的悬停位置时,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开始工作:采集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精确识别障碍,确保探测器降落在安全区域。王建宇说,这些精细的扫描成像工作,只需短短几秒就能完成。
以上两个设备属于工程设备,解决了嫦娥“落月”的问题。当成功着陆后,未来的科学实验探测才真正开始。为此,王建宇团队还为嫦娥四号装上了“红外眼”——一个重量不到6千克的红外成像光谱仪。这台仪器能够通过获取精细光谱信息,帮助科学家识别月壤及月面岩石的成分。
王建宇透露,红外成像光谱仪将于1月4日开始投入工作。
往返地月,飞向火星
嫦娥四号的“落月”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的顺利完成。未来的三期工程将由嫦娥五号任务组成,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的科学目标,并开展月球样品的地面分析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下称“嫦娥五号”)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前往月球,并带回采集的样本。
王建宇称,嫦娥五号将在发射后的几年内返回地面——这也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月球并返回地球的壮举。
“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固然意义重大,也象征着中国在航天技术能力的提升,但目前嫦娥四号发回什么样的图片以及探月真正的科学意义可能还存在矛盾。”王建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说,目前传回的照片只是为了说明“在月球上”,象征意义更大,但是未来要实现的科学意义,比如探测地面的光谱等,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值得一提的是,在登月计划之外,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也从未终止,就如王建宇所言,“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研究在火星的‘探’与‘落’”。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50年里,人类发射的全部着陆器和漫游车只有约40%安全地降落到火星表面。
2018年5月,NASA向火星发射了InSight探测器,在历时6个月的旅行后,InSight探测器已于2018年11月26日在火星着陆,将于今年3月完成所有仪器的科学配置,并开始地质勘探。
2018年7月26日,《科学》称,意大利科学家通过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MarsExpress)探测器的雷达系统,监测到了在火星南极1500米冰盖下的大面积液态湖泊。这一发现也成为火星探索旅程中的重大突破,不仅为火星的生命搜寻提供了关键证据,还为数十亿年间的火星环境的转变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