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新闻

深度 | 在高级产品经理眼里,产品架构是怎样的?

时间:2017-06-05

好奇心日报官网

自然结构很适合轻架构产品的浏览式形式,尤其比较适合to c 类的娱乐休闲类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目标用户,绝大多数时候的使用场景都是无聊式地浏览,并没有明确的用户目标,也不需要解决什么特定的任务。

第三种,线性结构(sequential structures)

依旧来看下原文描述——“线性结构来自于你最熟悉的线下媒体。连贯的语言流程是最基本的信息结构类型,而且处理它的装置早已被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大脑中了。书、文章、音像和录像全部都被设计成一种线性的体验。在互联网中线性结构经常被用于小规模的结构,例如单篇的文章或单个专题;大规模的线性结构则被用于限制那些需要呈现的内容顺序对于符合用户需求非常关键的应用程序,比如教学资料。”

说的直白一点,所谓线性结构,就是你用一个讲述故事的方式去给用户介绍你的产品,多见于产品专题页、帮助文档的设计。其实这部分也没什么可讲的,关键是讲述故事或者问题的时候,你的思路是否清晰,很多时候这部分工作也会由运营的同事替我们代劳。

金山快盘专题页

上图就是金山快盘做的一个活动专题页,通过线性结构讲故事的方式来将自己“100G空间永久免费”的活动宣传出去。

第四种,矩阵结构(matrix structure)

矩阵结构模型

书中是这么描述矩阵结构的:“矩阵结构允许用户在节点与节点之间沿着两个或更多的“维度”移动。由于每一个用户的需求都可以和矩阵中的一个“轴”联系在一起,因此矩阵结构通常能帮助那些“带着不同需求而来”的用户,使他们能在相同内容中寻找各自想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某些用户确实很想通过颜色来浏览产品,而其他人偏偏希望能通过产品的尺寸来浏览,那么矩阵结构就可以同时容纳这两种不同的用户。然而,如果你期望用户把这个当成主要的导航工具,那么超过三个维度的矩阵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在四个或更多维度的空间下,人脑基本上不可能很好地可视化这些移动。”

看了上面这段话,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想到了下面这个产品设计界面:

淘宝的宝贝详情页

矩阵式的信息结构,需要将多种信息内容放置在一个页面里,所以它的重点和难点是在于如何做好信息分层,让信息更加有效率地传达给自己的目标用户,这个问题我们放在后面来讲。

总体来说,产品经理了解这几个典型的产品信息架构模型,对于后期自己设计产品架构的时候,会更加明确应该朝哪个方向进行努力。这就好比一个建筑师在设计房屋之前,都需要先有足够的建筑设计知识,其中搭建建筑物的框架便是其中少不了的重要一课。

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大多数产品经理从事的工作基本会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C端产品经理,负责和普通用户打交道,更考验对用户痛点和兴奋点的把握和拿捏;另一类则是B端产品经理,负责和企业用户打交道,更考验对业务本质和行业战略的思考。那么,具体这两种类型的产品该如何来搭建产品架构呢?

To C类的产品如何搭建产品架构

先简单介绍下业务背景:

2014年开始变热的O2O行业,已经迅速从表层变革进入深水区,很多O2O相关商业模式被验证错误或者迅速发展壮大,这个过程无数创业公司创立和倒下。除了商场、吃喝玩乐商户、线下服务商户等成为O2O热点之外,到家模式也成为一个新热点,美甲的、按摩的、泡脚的手艺人很多都变成了流动作业(典型如河狸家),如果说吃喝玩乐等希望辐射的是商圈流量,那到家服务无非希望搞定社区这块“富矿”。

15年初,当时我所在的公司正好也看中社区O2O这个行业(当然是老板有相关资源,又觉得市场前景广阔),而做社区O2O,有个绕不开的门槛——物业,如果有谁愿意费力气去啃物业这块儿硬骨头,就能有机会赢得未来。

于是我们就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先去做了一番市场调研,看一下市面上的这些社区O2O产品都做了哪些连接社区居民的服务,得出了这么一份竞品分析报告:

竞品分析报告

把玩了几十款APP后,我们发现只有少数几家公司的产品做了向业主提供在线支付物业费、停车费的服务,更别谈业主可以在线报修,呼叫安保等服务。

总的来说,当时的社区O2O还不算是一片红海,仍然有市场空间和机会进行切入。以产品的开发背景来说无非是两类APP,一类是“叮咚小区”“小区无忧”为代表的第三方创业公司,一类便是开发商自有的“住这儿”“彩之云”等移动端应用。

第一类像“叮咚小区”这种平台模式,没有用户基础,只靠烧投资人的钱来铺地面工作,当时来看是圈了不少小区,但是由于没有根基,用户随时会被抢走,想要做到成规模的应用不知道要烧多少年。目前传闻好像已经倒闭了,估计资本的钱也烧的差不多了吧。

第二类应用大都停留在试水阶段,扮演配合物业的角色,还没找到完整的盈利模式。“彩之云”可以算得上其中的优秀代表了,其垂直电商模式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同阿里争夺“最后一公里”。

而当时的BAT等巨头还都持观望态度,没有太大动作,又或者是等待哪一家创业公司做起来之后再进行投资收购。很明显,大家都把这块难啃的骨头放在了一边。

由于当时公司在房地产物业这块有相关资源,所以,我们团队将产品的切入点定位在了物业公司,物业服务站和物业从业人员这里。而后,通过相关小区的试点,验证产品可行性后,再将产品的使用场景拓展到进行车位信息化管理、社区商户平台——商户通过物业平台入驻小区并投放广告、为成熟的业委会提供在线管理平台、社区教育等等。当时,产品的名字暂时就命名为“乐业安居”,正有让社区的老百姓拥有了我们的产品,就能安居乐业的意思。

经过一系列的产品设计准备工作,就要开始搭建APP的产品架构了。结合之前的市场调研及产品路径规划,以及团队对O2O的理解,梳理了一下我对社区O2O产品架构的规划思考,主要由4个tab组成:

社区:负责连接人与人,这个部分可以满足邻里之间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你既可以在这里发布相关信息寻求帮助或需求交换,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志趣相投的邻居一起去做一件事情。包括后期的业委会、居委会等等,都可以在这里展示相关信息。物业:负责连接人与物业,这个部分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来改善业主和物业的连接效率,让物业的服务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也提升业主的用户满意度。周边:负责连接人与O2O服务,这个部分就是第三方O2O(如家政服务、维修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教育等)、电商团购的综合展示舞台,通过整合资源可实现有自己特色的O2O社区服务。我的:负责管理与”业主“有关的所有信息,如”我的报修“、”我的缴费“、若后面产品拓展做了社区教育,则还可能有”我的课程“等等。

共3页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 上一篇:2017年做微商如何赚钱
  • 下一篇:解析登录认证方式之运营商免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