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娱乐资讯 > 电影新闻

从北电保安到最佳导演:用影像爱土地上受苦难的人

时间:2021-08-12

8月,张中臣在FIRST青年电影展的颁奖礼上两度登台,今年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重磅荣誉都属于这个今年30岁的电影新人。

张中臣在FIRST青年影展的颁奖礼上

张中臣在FIRST青年影展的颁奖礼上

台上的他一度哽咽,从2011年开始学电影,如今恰是“十年一觉电影梦”。这个梦里有他成长的记忆与伤痕,有乡村少年因为电影而改变人生的偶然与荣光。

作为一个聚焦青年导演处女作的影展,FIRST在近年来被视为重要的华语电影输送新鲜血液的平台。但因为来到这里的导演大多名不见经传,很多时候大家并不能预先知道哪部影片更值得关注。

在前期几场放映和一些影评类媒体的场刊评分表里,张中臣的作品《最后的告别》都堪称低调,所以拿下大奖时,许多人将其形容为“爆冷”“黑马”。

《最后的告别》海报

《最后的告别》海报

看过电影的人,给出的评价也是两级的,有人看到它用精湛考究的视听语言承托起深藏在一个家庭岁月中的残忍历史,激动宣称这是自己的“年度最佳”;也有人认为导演拼贴了种种欧洲大师的痕迹却圄于自我沉溺的表达,忽视了与观众的交流与共情。

张中臣在第一场放映后与观众的交流中说,这是我真实的记忆,我只是把它们放进了电影里。

不善言辞的他对电影有一份重如生命的信仰,说起拍摄《最后的告别》的初衷时,他说“死也要拍这段经历”。《最后的告别》是张中臣用影像打捞起一个家庭的苦难记忆,而他自己也是被电影“打捞”起来的。

用影像的方式去爱苦难的生命 

华北平原的方庄村,先天聋哑的方圆与爷爷相依为命。消失十多年的父亲方路军,因杀人逃逸被通缉。梦幻的白牛载着方圆的记忆追溯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妹妹的意外死亡,父亲的精神失常,母亲的改嫁。方圆游走在现实与支离破碎的记忆中,种种情愫交融在一起,缓缓的流淌……

《最后的告别》获今年FIRST青年影展最佳剧情长片

《最后的告别》获今年FIRST青年影展最佳剧情长片

《最后的告别》是关于一个家庭三代人的“苦难史”,每个人有自己的“劫难”,只能孤独的独自承受。这个故事和张中臣成长中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有关,他称这部电影让他“追溯到过去痛苦记忆的根源”。

张中臣的老家在安徽砀山县一个小村庄,那是豫皖苏鲁四省交界的地方。2000的9月1日开学,农村的孩子们相约一起吃完早饭去上学,张中臣路过发小家打算喊他出门的时候,发现院子里面围着好多人。人群里有张中臣的母亲,拉着他不让他走近。矮小的张中臣从人群的腿缝里看到发小的父亲被绑在一棵树上,浑身是血,声嘶力竭地叫喊。发小和他的弟弟已经死在屋子里,是被发了癫的父亲砍死的。

后来张中臣从母亲口中得知,事情的起因是发小那个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丢了一块手表。孩子入夜睡得沉熟,没有答应父亲让他们找表的要求,于是这个男人就发脾气失控了,拿起斧头劈死了哥哥,惊醒的弟弟往外跑,却因为门被反锁,最终被卡在门缝里被父亲杀害。

那一夜很偶然,平日里家人因为知道父亲的病,孩子们并不和父亲住在一起,那天恰好爷爷奶奶有事,就只住在父亲家一天。之后母亲改嫁,父亲失踪,成了村里的一个谜。

这件事情给张中臣的童年留下巨大的阴影,也给当地留下很大影响,“农村本来是开放的,夜不闭户,路上睡觉都可以,那个事情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家门户都把门锁上,也不再有人去串门。”

电影里那种压抑的疏离感,被一种不可知的静默力量笼罩的乡村,也许就是那种属于“阴影”的气氛。

《最后的告别》剧照

《最后的告别》剧照

影片台词很少,大多数的场景是无声胜有声。主角方圆是个聋哑人,这一设定来自张中臣的堂妹。“她长得特别好看,还特别爱笑”,张中臣回忆起她的堂妹,是深深的惋惜,“家里不待见她,早早结婚,现在成了‘生育工具’,男人家对她也不好,但每次我去她家,她就坐在我旁边笑着看我。我特别想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她的笑是真的开心还是不开心?这让我想到在片子里面用这样的视角去做一个类似心理模型,不用说太多,让观众以凝视的方式,去感受这个家庭的变迁。”

同时,在视听上,从聋哑人的视角出发,张中臣选择去除语言之外,把许多声音的细节放大。被忽视的日常生活场景里,人的脚步,物件的磕碰,那些以为常的存在的音源被特别提及出来。

共3页123下一页尾页
  • 上一篇:《白蛇2:青蛇劫起》延长上映 宣布将低票价
  • 下一篇:北川景子出演《电影之神》 昭和风格浴衣扮相获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