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娱乐资讯 > 电视新闻

《觉醒年代》以史为题寻找文化碰撞

时间:2021-02-05

“更精准一些、更生动一些、更丰满一些、更立体一些。”导演张永新对《觉醒年代》这部剧的拍摄要求总结了四个“更”字。

六年磨一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率先播出。在已播出的剧情中,真实的历史还原、极致的美学呈现、深厚的文化传承、史诗级精神高度以及观众的不俗口碑,更为该剧的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作为拍摄该剧的领航者,导演张永新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拍一部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突破”。而制片人刘国华则这样评价导演,“我认为永新导演有很强的家国情怀,他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另外他对艺术的执念、戏剧文学的储备,非常符合这部戏的气质”。

这是一个关于觉醒的故事,一百年前,一群热血青年为民族振兴抛洒热血,一百年后,导演张永新带领着另一群年轻人,追寻着觉醒者的脚步,开启了新的征程……

《觉醒年代》以史为题寻找文化碰撞

《觉醒年代》以史为题寻找文化碰撞

摒弃假大空“不虚”“不拘”辩证统一

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电视剧《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该剧对于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制片人刘国华透露,剧中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子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点点滴滴的细节塑造凝聚成庞大的真实感,而真实感正是我们与观众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丝丝精准,这是张永新对于全剧组工作的基本要求。

回望历史,帧帧还原,细细考量。剧中除了还原真实历史背景,同时也要符合历史逻辑,比如蔡元培先生吃饭用的铝饭盒,剧中出现的铅笔、暖水瓶、唱京戏的女旦等,尽管这些画面只有几秒钟甚至几十帧,几乎是一扫而过,张永新依然要求剧组精益求精找到历史逻辑性。

在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基础上,张永新还总结了两个创作重点,第一,堂堂正正宏大叙事,第二,认认真真塑造“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事实实在在写进了中国的历史,我们要把它们讲得堂堂正正”。而关于人的塑造,张永新觉得就像“文学是人学”一样,影视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的艺术,活生生的人、立体的人才能够让观众接受。张永新表示,演员的神似大于形似,但是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而在塑造人物时不仅要表现角色的高光时刻,更要展现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这也是真实还原历史人物的考量之一。

打造极致美学多维呈现电影质感

为使画面呈现出极致的东方美学效果,《觉醒年代》剧组在叙事策略上多元创新,下足了功夫。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版画在革命战争年代对鼓舞军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具有战斗性,更具有革命性。张永新将版画这一艺术运用到《觉醒年代》中,不仅在大的起承转合的一些节点上,体现故事的叙事策略,更是内容方面的拓展,从视觉上到内容上多维度展现剧中人物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

“匠心诠释人物,精心雕琢画面”,制片人刘国华透露,剧组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剧中会议众多、局限性大是这部剧的拍摄难点,“既要避免枯燥,又要让观感达到舒服的状态”。张永新放弃了省时省力的方法,尽最大努力让镜头使用多元化角度,几乎做到了360度无死角拍摄。多机位拍摄能全方位展现不同视角、不同人物的微观表情和道具细节,影像上细节的丰富大大拓展会议上的拍摄空间,最大限度上规避了戏的干瘪。而事实证明,张永新这一“笨”方法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不负众望。

“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去面对船坚炮利,只有一条路——觉醒”。剧中还多处使用隐喻手法表达该剧主旨。《觉醒年代》1915年到1921年,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杂糅的年代,这些碰撞体现在文化、服饰等方方面面——留辫子的,穿长袍马褂的,穿西装的,带着鼻烟壶的……大街上的人林林总总,折射着那个时代的百态人生。不仅是人物,剧中在其他地方同样设置了能够传达时代精神的意象。

一步一个脚印 展现多方群体智慧

制片人刘国华介绍,《觉醒年代》题材重大,意义重大,从筹备到后期集结了多方力量共同完成这一史诗级别作品。这部戏自立项起便备受瞩目,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靠前指导,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提前数年组织策划精心打造,中央电视台全程参与创作,为该剧的创作保驾护航。此外,该剧得到了鲁迅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外交系统等部门的鼎力支持,同时还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小热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上海京剧院艺术家等都为该剧的创作贡献了不小力量。导演张永新“量体裁衣,穿针引线”将群体智慧发挥到极致。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在艺术创作中以导演为核心,钻研历史,钻研党史,一个场景一句台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推敲。剧组主创、演员以及工作人员投入全部心血。

“我们从红楼出发,跨过长城,走到中共一大会址,又走到了嘉兴红船,应该说真实还原了准备建党的整个历程”。张永新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心理,表示创作过程中压力很大,但作为该剧的导演,应当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各方支持给剧组打了强心剂,也激活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就是因为难,所以我们才有办法把它塑造的更精准一些、更生动一些、更丰满一些、更立体一些”。这是张永新对剧组全员的要求,也是他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准则。

  • 上一篇:蔡文静:为演好记者,花费了不少心思
  • 下一篇:《山海情》获好评 扶贫剧展现脱贫攻坚恢弘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