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娱乐资讯 > 欧美娱乐

第92届奥斯卡重点片解析 不可尽信小金人

时间:2020-02-16

北京时间2月10日,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揭晓,结果爆冷。韩国影片首次入围奥斯卡便成最大赢家,奉俊昊执导的《寄生虫》最终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四个重量级奖项。

横扫整个颁奖季的萨姆·门德斯新片《1917》却只拿到三个技术奖项,九项提名的《爱尔兰人》更是颗粒无收。相比之下,演员奖倒是没有悬念,《小丑》的华金·菲尼克斯和《朱迪》的芮妮·齐薇格众望所归,分头领走本届最佳男女主角奖杯。

2020年是奥斯卡的“大年”。韩国片的大放异彩只是为奥斯卡这个近百年的“老店”提供了一点额外话题。对于影迷来说,能集中鉴赏一批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高”之作才是每年2月的“必修课”。至于看完之后觉得各奖项是否真的实至名归,又有哪些作品堪称“遗珠”,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寄生虫》

奥斯卡的少见多怪

鉴定对象:《寄生虫》

所获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

且不提营销公关和投票规则的影响,奥斯卡将如此重要的四个奖项全交给一部影片而且还是史无前例的非英语片,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这片子实在是一部神作,二是它拍到了大多数评委的心里。但无论是哪种可能性占上风,都多少体现了好莱坞人总体上的“少见多怪”。

若对亚洲作品看得少,《寄生虫》还是足够震撼的。但对于那些熟悉奉俊昊的人来说,《寄生虫》相比其前作,如《雪国列车》《汉江怪物》等大众化作品来说,并不算风格突出,只能算相对工整的一部。于是有意思的事来了:奥斯卡评委们为了突破其保守之名而挑选了一部他们心目中的先锋之作,但对于早就拍过多部先锋实验作品的奉俊昊来说,《寄生虫》其实还是保守的。

无论如何,《寄生虫》能战胜之前最为热门的《1917》,在我看来还是公平的结局。在对人性的朴素展现方面,后者自然是手法炉火纯青;但前者最终胜在对人性和社会多层面的展现,那是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丰富。当然了,《1917》若能实力再强一些,在境界上达到真正的“返璞归真”,那又另说。不过,即便它能做到,也不会是本届奥斯卡的题中之意。毕竟,让近年来收视低迷的奥斯卡拥有高话题量,从这点来说,评委们借助《寄生虫》这个“舶来品”让趋近僵化的奥斯卡再次焕发青春活力的集体无意识,已经发挥作用了。

至于《寄生虫》这部片子怎么样,大家自看便是了。它一点也不难懂,对于那些在人生里吃了足够多苦头的人来说,甚至有些太好懂了。

《1917》

大巧若拙

鉴定对象:《1917》所获奖项: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

萨姆·门德斯的《1917》是“技术为艺术服务”的最佳佐证。继2014年的《鸟人》之后,奥斯卡又用了三座技术奖来褒奖“伪·一镜到底”对电影真实感的贡献。

这是一个一战版“不可能的故事”——两个英国士兵要用最快的时间穿越火线,追上前方即将发起错误总攻的1600人部队并向他们示警:你们即将掉入敌军的陷阱。镜头似乎从两人接受任务起就没断过,但事实上当然不可能。譬如其中一个颇为明显的“断点”:两人不小心在敌军废弃的战壕中引爆了地雷,当爆炸的烟雾散去,士兵斯科菲尔德已被掩埋在瓦砾中——除非萨姆·门德斯真的制造了一场能将演员迅速“活埋”的爆炸,否则其中必有玄机。事实上,门德斯已经透露过全片最长的“真·一镜到底”不过8.5钟,其他都是靠剪辑和制作而成。相比《鸟人》大量靠室内开关门时的黑场来实现镜头的连接,《1917》的这些“无转场剪辑”的后期技术含量显然还要更高一些。

《1917》

如果只是一部炫技的电影,奥斯卡不会给《1917》多达10项提名。必须承认,“伪·一镜到底”确实是个人视角战争片最优的展现手法之一:跟随主人公每一步的呼吸,目睹死亡在眼前突如其来的发生,感受内心从犹豫不决到不留后路——这种主观镜头的代入感也体现在全片唯一一次刻意的黑场中——它恰恰出现在主人公晕厥并暂失视角之后。

但跟“真·一镜到底”的纪录片式拍摄手法不同,《1917》的镜头既不颠簸也不粗糙,相反它还拥有不少近景之外的取景角度,这是因为摄影师很多时候是在车上或者索性被吊在钢索上进行流畅的运动拍摄。从这点来说,光筹备拍摄就用了9个月的《1917》无疑经过极度精细的计算和反复排练,最终方呈现出这粗粝的“即时感”。

片中士兵斯科菲尔德在被敌军控制的城市中突围的一场夜戏最能体现这种“低调的奢华”,在探照灯和照明弹的作用下,城市的断垣残壁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古典之美。同样具备谜之诗意的还有片中两次出现的樱桃花瓣,尤其是接近片尾处主人公躺在满是尸体的流水中,头上花瓣却如雨簌簌落下的一幕,无疑是这部“大巧若拙”的影片对反战主题的一次最含蓄也最明确的张扬。

共4页1234下一页尾页
  • 上一篇:奉俊昊奥斯卡翻译红了!25岁的她正在写剧本
  • 下一篇:《寄生虫》横扫奥斯卡 奉俊昊返韩竖拇指难掩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