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海报
当威尼斯电影节放映前贴片播完,矗立在荒凉的公路边上的三块广告牌映入眼帘,一曲《夏日最后的玫瑰》响起时,我们知道,那个从小接受凯尔特文化熏陶的马丁-麦克唐纳回来了。
通过有关三块广告牌的情节,我们能基本确定电影的时代背景,是在1987年美国股灾之后。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座小镇上。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女主角是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然而女儿遇害的案件却迟迟未曾了结,凶手依然逍遥法外。眼看着希望慢慢消逝,这位做事果决的母亲,与小镇上碌碌无为的警察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她借用三块广告牌向负责该案的警长发起质问,在小镇上掀起轩然大波,众多人物相继被卷入血腥、暴力的纷争之中。
这是一个典型的马丁-麦克唐纳式故事。但它并没有前作《七个神经病》有那般诙谐的语境,那部电影里,主角们仅仅因为一条狗而经历了一场可怕的争端。这部电影反而回归到了处女作《杀手没有假期》所表现出的荒唐的悲伤衬布之下。在处女作里,他不刻画杀手们如何执行任务,而是描述两个主角在布鲁日的“假期”,纵然杀手远离了任务,然而杀戮和血浆却依旧如影相随,在科林-法瑞尔饰演的天生就带喜感的人物背后,我们能感受到彻骨的悲剧内核。
《三块广告牌》的人设都有着强烈的双面性,女主角尤其如此。虽然这位母亲站在法理的高地,可是负责该案件的警长却身患癌症,又把她置身于道义的低谷。在这位母亲坚强、倔强的性格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她做事不计后果的一面,正是这种冲动,将事件带入不可预期的境地。而与此同时,电影最让我感动得片段,却是她唯一一段深情流露的情节,当她在广告牌下看到那头鹿时,女人母性的光辉相当动人。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与这个角色是完美契合的。作为《冰血暴》的女主角,作为奥斯卡影后获得者,她用生动的演技把这个人物身上的复杂层次演绎出来。
当然,我们对人物印象深刻,得益于马丁-麦克唐纳善于塑造人物,他寥寥数笔就可以把女主前夫的现女友的立体形象刻画出来:一个常常喋喋不休一些道理,然而却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花瓶。在警探迪克森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洞察和态度,这个仪表堂堂的警探一边表现出深深的恋母情结,一边带出鲜明的恐同和暴力倾向。而彼得-丁拉基的加盟,也延续了马丁对侏儒人群的持续关注,他自称dwarf,没有“自杀倾向”。
也因此,在观看过程中,我们必须集中精神,因为每一句台词都有着潜台词,每一段幽默背后都有着双重含义。马丁喜欢夹带各种私货,包括隐喻、文化符号、俚语、双关、尴尬情境、滑稽情景等等,为角色们打造合适的五花八门的设定,以丰富人物身上的戏剧性。因为爱尔兰戏剧包括乔伊斯、王尔德、叶芝等对其的影响,我们还要考虑故事的文学性,三块广告牌这个意象本身就带着鲜明的时代隐喻——一个经济萧条的社会给个体人性带来的变数。
总之,作为西方戏剧圈中“直面戏剧”的代表,马丁-麦克唐纳不规避暴力和血浆本身,而选择用荒诞的手法直接刻画愤怒、暴力、偏见等人性黑暗的部分,台词中带着大量粗口,借恶的边缘来刻画恶,借暴力本身反暴力,借犯罪类型反犯罪类型。他把幽默、荒诞、痛苦同情感、人性、美德糅合在一起,打造出这个全程不断反转,充满戏剧张力又引发观众深思的黑色幽默电影。
电影在适当的时刻停止,恰到好处。等待男女主角的是一个遥远的问号,还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拼?我不知道,也因此而意犹未尽。
最后想说,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创作者对音乐的运用,他有着不俗的音乐品味,骨子里透露出深深的怀旧感。《夏日最后的玫瑰》更是与电影主题相互呼应,而歌词中那句,“当所爱的人已经逝去,谁还愿意在这黑暗的世上独自凄凉”,也正是女主角带给我们的深刻的悲剧体验。
歌单:
Last rose of summer,一首爱尔兰民谣,音乐大师贝多芬、门德尔松都非常青睐它;
Buckskin Stallion blues,一首来自于Townes Van Zandt的民谣歌曲;
Chiquitita,瑞典乐队Abba的经典代表作;
His mater`s voice,一首好听的民谣,来自于才华横溢的monster of folk乐队;
Walk away Renee,来自美国黑人组合Four Tops的流行歌曲;
The Night They Drove Old Dixie Down,根源摇滚代表歌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