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娱乐资讯 > 娱乐评论

评:谁也别嘲笑庞麦郎,我们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时间:2017-06-22

拍照时,庞麦郎戴上了墨镜。新京报记者 陶若谷 摄

拍照时,庞麦郎戴上了墨镜

距离庞麦郎第一次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已过去近三年。2014年夏天,《我的滑板鞋》让这个在小山村和大城市之间躁动不安的青年,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三年过去了,如今接受新京报采访的庞麦郎看上去有点落魄,他住在村子里,个唱仅有7位观众。但他仍然怀有伟大的音乐梦想,想重回自己巅峰的2014年。

能回去吗?

移动互联网时代,什么不可能呢?就像庞麦郎当年突然爆红一样,那么出其不意,没有一丝丝准备。

庞麦郎当年到底有多红?别人不知道,我就知道我们办公室的青年时评家小明,从此之后走上了一条与庞麦郎为伴的“不归路”。小明几乎会在每一篇专栏里都写一句庞麦郎的歌词。他虽然狡兔三窟,笔名千变万化,但凭着文章中那一句“摩擦、摩擦”,任他变化、变化,幻化出花式笔名,我们也能揭开那妖娆的画皮,一眼辨识出那就是他的文章。

小明名校毕业,人帅条顺,早已在北京落户安家。我一直很好奇,这样一个青年才俊,为何对庞麦郎有这么深的感情。

可能同样来自农村的小明,内心世界隐藏着对庞麦郎深深的慈悲与乡愁。只不过,小明依靠自己的学识与才华,在大城市扎下了根,庞麦郎却因为身份造假、违约、逃跑、假唱 梦醒后依然在江湖漂流。

的确,在很多人的眼里,庞麦郎活得就像个笑话。明明是个来自西北的糙汉,非要给自己冠上一个洋气的外国名字“约瑟翰。庞麦郎”;明明已是一脸皱纹,非要说自己是90后;明明裤兜里没什么钱,非要什么都是国际化,张口就是大制作;明明老家是汉中,却非要称汉中为“什尼亞克”,还给全国292个城市,都取了类似稀奇古怪的洋名字

2014年,他本来手握一副好牌,从此可以行走江湖,但他怎么就活成了这样?他来自底层,靠才华一路打拼,一路逆袭突然成了网络世界的大明星。有比他更励志的网络时代的草根偶像吗?这样的成名之路,简直秒杀当年来自新界的刘德华,来自南丫岛的周润发。

可他就活成了今天这幅模样。

凭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误解。

有人说,“如果庞麦郎玩狼人杀,一定是最先出局的。”不是吗?拍了MV,却让别人等,出尔反尔;明明签约,却认为公司坑了自己,一跑了之。不懂社会和行业规则,当然要被淘汰。

不过,他的身份作假也好,各种爽约也好,其实都可以理解为一个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急切地想拥抱大城市文明。只不过,他不得法门。

他为何给自己和经纪人取上庞麦郎与白瑞斯的名字?他为何给292个城市取洋名字?在庞麦郎眼里,这就是潮流,这就是文明,就是国际化的标志。这就好比那些小镇里的年轻人,整一个杀马特的头型,就觉得很好莱坞了。

显然,庞麦郎乖张的个性、对规则的漠视,又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他靠互联网一夜爆红,但又没有能力、学识、眼界,真正让自己持续走红;加上难以与行业、社会融入,最终被抛弃实在在意料之中。

不过,对这个内心还住着一个杀马特少年的庞麦郎,网友们却丝毫嘲笑不起来,诚如有人所说,“曾经笑着听,笑得不行,现在怎么也笑不出来。这是咋了?我变了?”

庞麦郎的人生起落,恰如电影《驴得水》的海报上那几个冷静的大字: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我们这些同样来自底层的小青年,可能没有庞麦郎那样极端,那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不理解,可我们一样也有对大城市的恐惧与懵懂无知,也有对城市文明的误解与张皇。对很多人来说,城市文明,可能是挂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可能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才能吃到。

看着眼下的庞麦郎,最好不要去打扰他,让他找一个角落慢慢疗伤与成长,或许在一个小小酒吧里,他可以收获自己另一种欢喜人生。而我们这些读了大学、留在大城市的小城青年,还要强撑着活在这漂泊的大城市,努力继续扮虎吃猪的日子。

所以,有人嘲笑庞麦郎吗?多少人不也有庞麦郎的影子?

  • 上一篇:评论:唐杰忠走了 相声黄金时代也一去不返
  • 下一篇:比起陈赫的好爸爸人设,张子萱完全是未婚少女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