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的作者马伯庸,在2015年曾经写过一篇网红文《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这篇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某博物馆的收藏,满馆如唐代五彩人物叙事葵口盘、元代五彩鬼谷子下山大罐等雷人藏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前文历历在目,而打开近期热播剧《古董局中局之鉴墨寻瓷》,不由让人猜测,马亲王看了自己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文物道具,会不会觉得自己再次开启了一段“奇幻历史漂流之旅”?
对电视剧所涉及的文物道具本不必过分苛责。电视剧质量的根本,当然在于讲好故事,而非办展览。正因如此,电视剧制作团队的专业重点也在于构建剧情结构的合理性,而非不差毫发地死磕场景细节。而且,即便是倾注大量精力于场景复原,也难免犯错。如前段时间热播的《清平乐》,服装道具极为讲究,掀起了一股追溯宋风的热潮,但其在宫廷陶瓷的使用上,仍未能免于与当前主流学术认知的抵牾。剧中仁宗内廷所用的瓷器是宋代最著名的汝瓷,但初创期的汝瓷是在仁宗的孙辈神宗时才出现,至于剧中所用的成熟期汝瓷要晚至神宗的儿子哲宗、徽宗时方才出现。不过,宋仁宗到底用什么瓷器,于剧情关系不大,瓷器在画面场景中也不甚起眼,没必要求全责备。
《古董局中局》的情况和《清平乐》不同,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文物展开,由此文物以及主人公许愿的文物鉴定素养,就成为展开“局中局”至关重要的“皮相”。而“皮相”的故事性、知识性与神秘性——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文物行业的种种规矩,显然也是原书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书籍的《古董局中局》并无文物照片,马伯庸自己对文物行当颇有研究,所做的一些描述和推测大体不致偏离现实轨迹。但当文字落实于影像,“皮相”的明显瑕疵,便成为剧中情节推进的巨大障碍。
例如,在开头处,许愿曾手持一件明宣德年间的玉壶春瓶翻来覆去地观察,然后向警官方晨解释,此件文物为假的原因是款识年代有误。实际上,以许愿这一人物设定的“鉴宝能力等级”,根本不需要绕一个大圈子从说不清楚的洪熙宣德换代来说这个问题,因为这件器物错得过于明显——明宣德青花瓷根本就没有红字方框款,且款识一般就是青花六字(“大明宣德年制”)或四字楷书(“宣德年制”)。就算许愿不属于五脉中主攻瓷器的一派,以其方家眼力,只需不假思索的一眼就能断定。
更离谱的是导致投资者跳楼的宣德青花大瓶,许愿居然需要拿着放大镜通过气泡来鉴定。对明代青花稍有了解便可知,宣德年间无此纹饰组合与器形——这仍属于行内人甚至业余爱好者一眼便可识别的假货。当然,许愿“另绕远路”能看出真假,也不是不可以,但以其在前两集里展示的半吊子实力,居然要在之后的情节里“百步穿杨”——隔着老远在限定时间内辨别文物真假——而最后的顺利过关或许只能归结为主角光环的迷之自信了。
许愿文物鉴定能力的“扑朔迷离”还不是最灾难性的,更令人震惊的是许愿对考古、历史乃至文物常识的匮乏。剧中反派百瑞莲拍卖行势力给许愿做局下套的过程中,让许愿深信不疑的素姐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然而素姐着实破绽百出。且不说其叙述中涉及的严世蕃之死实为历史常识,居然能将五脉传人带偏,还要靠一个生物学家来拨乱反正,这已经令人错愕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一开始许愿对素姐的轻信。
素姐自述来历,原本是汝瓷研究所的纹饰专家。而这位纹饰专家手里干的什么活儿呢?画青花。实际上,中国除了越窑和耀州窑外,绝大多数青瓷窑场均不以纹饰著称,汝瓷尤以天青釉色出名,纹饰极少。退一步讲,青瓷即便有纹饰也是以刻划胎体装饰为主,这与青花瓷以钴料为墨,运毛笔于瓷器表面作画迥然。若当真是汝瓷或青瓷纹饰专家,手持工具当为刻刀,而非画笔。素姐敢说,许愿敢信。殊不知被奉若神明的五脉,其文物常识及鉴定水平已经在屏幕前一地鸡毛。
另一处博得许愿同情心的,是钟爱华对其舅舅的叙述。按照剧中所述,其舅舅为考古从业者,因为买了赝品而自杀,由此造成其家庭命运的巨大转折。然而现实的情形是,假如其舅舅去买了真文物,被人发现了或许才该羞愤自杀。因为考古行业的行规是,为避瓜田李下之嫌,避免被误认为倒卖自己在田野工作中挖到的文物,所以整个行业的从业者都禁止买卖和收藏文物。这个行规在文物沾边儿的行当里众所周知。
钟爱华敢说,许愿敢信。“古董世家传人”的人设又碎了一地。
马伯庸的作品一向噱头十足,引人入胜。有粉丝总结过,《古董局中局》是马亲王创作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因为这套小说完全按照畅销书的标准打造,且古董知识干货丰富。从阅读体验来讲,这套书确实给足了马亲王走红的理由。从故事的主线来看,创作者本身所希望凸显的是物与人的互动。具体说来,文物为表、为其线索;人为其里,为其骨架。人的行为动机维系于物,角色形象的成立也维系于物。可惜的是,在影视改编中,场景和文物道具的纰漏,让主人公人设中所包含的专业性,难以自圆其说,“局中局”的神秘权谋,就此变成漏洞百出的拙劣伎俩。当鉴宝者的专业能力被完全剥离,则他在故事中的敢作敢为,便尽数变成了愚昧鲁莽。原本热血青年的“敢,我有万丈光芒”,不免就此堕落为“敢,我有主角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