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娱乐资讯 > 娱乐评论

流量当道时专业配音曾是“标配”,业内称如今市场风向已变

时间:2023-03-16

2020年,梁振华制作了电视剧《怪你过分美丽》。他曾考虑是否要全部请配音演员通配,比如为饰演经纪人的秦岚配一个犀利的女声;请专业配音演员补足高以翔的台湾腔调,以及王子异相对青涩的台词。但最终,梁振华和导演王之商议后,还是全部采用了原声。“生活中大家就是南腔北调,更何况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每个人的声音更应该各具特点。”

梁振华犹记,《云襄传》推进配音工作时,演员王劲松的家人刚刚过世。但他依然抽时间来青岛完成了全部配音。

梁振华透露,陈晓曾为古装剧《云襄传》配音近一个月。这样的演员在他十余年的制片工作中很少见。梁振华回忆,一开始他们期望的配音时间是10天,但陈晓的反馈是,他全力配合,不限时间,配到满意为止。在配音过程中,陈晓细究每一场戏,每配一小段都会停下来重听,“他让我感觉到了一名演员是如何把自己的声音变成塑造角色重要的媒介。陈晓真的是在享受创作的过程。同这样的演员合作,很幸福。”

演员该不该用原声?近年来业内外对此争论颇多。

若将时间追溯至2012年,这个答案似乎是模糊的。网生内容萌芽,市场规模飞速扩大,仅2012年至2018年,每年备案的电视剧数量均突破4万集。产量的倍数增长,也导致头部演员供不应求,各个创作环节都拧紧了发条——大家更关注如何抢时间拍戏,如何请到流量演员;反而,本该严苛把控的声、台、行、表门槛,却逐步沦为后期可被替代的补缀性环节。

尤其台词与声音表达。曾有一段时间,后期配音一度被认为是既定的创作规律,大家甚至忘却了,这本是演员的分内之事。可佐证的是,前些年季冠霖、边江、张杰、吴磊等资深配音演员被不断推向幕前,以满足大众对优秀声音的渴求与赞许。这当然是配音市场应有的繁荣,但同样也代表着演员台词能力的必需性正在被持续削弱。

然而,随着行业按下慢速键,各产业链端口开始寻求健康的发展业态,原声台词与原声配音也开始大批回归。在流量的反噬之下,那些不敢用原声的演员,在如今反而会被先入为主地认为“演技不过关”。为何后期配音曾如此“泛滥”?原声率可否代表演员的演技?原声的回归,又是否为可持续的新趋势?

后期配音曾泛滥

A.演员能力不足,需要配音补拙

作为入行十八年的资深配音演员,白杺瓒曾为电视剧《伪装者》的汪曼春,《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雪莉杨等角色配音。近几年,她转型为配音导演,参与了《一生一世》《周生如故》《夏花》等热播剧的配音工作。她向新京报记者介绍,配音导演就像是“统筹”,拿到一部片子后,往往他们先完整看一遍,了解故事风格、演员表演,然后和片方沟通其想要的声音风格。比如,片方希望用某一种声线替换主演声音;或想由配音演员“通配”(不使用任何演员的现场原声,所有台词均采用后期配音)……片方意愿决定着配音导演如何提出配音建议、遴选合适的配音演员、安排配音档期等。

而事实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绝大多数片方都会提出用专业配音演员,而非主演原声。

究其原因,首先是演员演技不足,需要专业配音补拙。在重流量、轻演技的浮躁时期,片方选角似乎更看重演员粉丝数量,而非表演能力。一些演员虽勤奋,但先天声音条件不足、口音较重、对台词拿捏经验不足等,都导致他们只能以配音作为补缀。甚至,早年间,多位业内人士曾爆料“数字演员”,直指部分演员在现场说“1234”,台词靠后期来配。

曾操刀电视剧《心想事成》《怪你过分美丽》的资深制片人梁振华表示,《心想事成》的主演毛晓彤是原声台词,她对节奏的控制、重音,包括生活感,都非常好。“即便是科班出身,台词能够达到这种水平的都是凤毛麟角。(演员)不是经过训练,台词就一定会这么好。”

其次,悬浮剧的盛行也令统一的、完美的声线更受推崇。彼时,业内似乎都笃信于配音演员比演员更能拿捏剧情,语言表达更流畅。配音的常规化,也导致拍摄过程中主创对台词、声音的要求不够严苛;有些电视剧甚至不重视同期收声,因为意义不大。配音演员被推到幕前,纳入流量圈层,也推动了市场的配音潮。当年《甄嬛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剧的热播,让季冠霖、边江、张杰等配音演员被大众熟知,甚至吸引了一众“声粉”。此后多年,这些能力强、知名度高的配音演员几乎一剧难求,大量古装剧排队等待档期,希望自己的主角能有甄嬛(季冠霖)的声音。

B.古装剧收音差,或后期要改词

不可否认的是,片方选择后期配音,也有许多不可抗力因素。

例如拍摄收音条件受限。影视基地往往剧组扎堆,拍摄环境嘈杂,经常出现很多剧组同时开工的情况。现代戏还可以通过制片控场追求安静的环境,但绝大多数古装剧仍难规避收声难的问题。“比如我们刚开机,旁边就咚咚咚放鞭炮,你根本控制不了。而且古装剧还经常要用鼓风机;吊威亚的时候,很多工作人员要通过喊的方式来调度。这怎么能现场收声?”梁振华表示。此外,有时录音师放下收音杆时,突然录到杂音,或者演员现场说话声音太小,后期不达标,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收音失败。

另一方面,后期台词修改也令片方需通过配音弥补。据悉,很多电视剧曾遇到情节不合理、架空历史和真实历史冲突、台词存在网络用语、价值观不正确等争议。白杺瓒透露,通常后期人员会把需要修改的台词单拎出来。如果是同期声,剧组会请演员回来重录修改的部分;如果是配音演员通配则直接重新配音。

C.演员录音一天100万元成本高

实际上,很多片方也想请演员本人配音,但档期不足、额外酬劳高,都令片方望而却步。

据悉,专业配音演员是“熟练工种”,一部40集的戏,他们分轨录制一周就可以实现通配。曾为《花千骨》中主角花千骨配音的配音演员陈奕雯曾向新京报记者表示,那时她每天从早上10点工作到晚上9点,近12个小时不停歇,花了大概7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花千骨》900多场戏份。

但如果是演员本人配音,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档期。白杺瓒坦言,演员们“想要还原一模一样的状态挺难的,这个需要演员去克服”。经验丰富的演员,通常配音效率也比较高;而部分年轻演员则相对速度慢,需要不断调整。白杺瓒说,配音导演会努力让演员寻找到拍摄时的状态,比如细抠某个字、某句话可以语调上扬一些;或者某句话的情绪弱了,可以再强烈一点,“有时候我们也会让演员观察自己表演时的神态,让情绪更饱满一些;告诉他们,现在这句话录上去好像不是很贴脸了。”

但面对如此繁重的配音工作,一些戏约多的演员,能给一周时间已经是极限了。在此期间,片方还需不断和其团队商议档期。但更难的还是成本压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视剧导演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过去很多演员都认为录音并不是他们的“分内工作”,会将其视作“超期”,并将酬劳明确写在合同中。“很多演员‘超期’一天就是10万,还有一天100万的。我们请他们回来配音,两天就多了200万成本,这个真的很难负担。”

当然,业内也不乏优秀的演员将“声音”视作塑造、表达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声是必然趋势

A.现实主义创作要求声音的“生活感”

近年来,我们切实感受着原声台词的回归。

无论是古装剧《庆余年》《斛珠夫人》《梦华录》《苍兰诀》,还是现代剧《你是我的荣耀》《怪你过分美丽》《余生请多指教》《爱的二八定律》等,都采用了同期声或演员配音。电视剧似乎走出了季冠霖、边江等配音演员塑造的美好的声音世界,变得更加多样化、真实化。

在梁振华看来,原声台词的回归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潮息息相关。在影视高产时代,市场输出了太多偶像化、内容悬浮的作品。片方和观众似乎都不太在意声音和表演是否统一,颜值高便可;反而,边江、季冠霖这些老师的声音,大家会更有代入感。“就像流水线作业,戏拍完了,找配音演员在工业流程补足声音这一环,几天就配完了。虽然这些配音老师都非常厉害,知道人物性格就可以拿捏得很好,但他们不可能拿出几个月去沉浸式投入这个角色,难免少了一些表现力和创造力。这些,只有演员本人才能完成。”

而当悬浮题材少了,影视创作也逐渐向典型化人物倾斜,其中也包括典型化的表演。例如,业内外都发现,一个演员的表演,就应当和他的声音是同步的。在电视剧《心想事成》中,梁振华百分之九十五都采用了现场同期声。作为一部讲述新北京故事的现实题材,剧中大部分台词都注重生活感,演员在片场也会根据当下最自然的语气、方式、语言习惯进行表达,“如果毛晓彤的角色找其他声音来配,观众必然会丧失很大一部分真实代入感。即便事后我们让主演自己重新配,味道都会‘掉’很多。所以我们在拍的时候就反复和录音部门强调,演员每一条的内心活动、声音、表演,全部是同步的,我们不太建议(有可能)回过头来再配。”

B.演员“神秘感”减弱,配音容易跳戏

演员张震曾在采访中表示,演员还是要和观众有“距离感”,这样观众在荧幕上看到演员表演时才能信服于角色塑造。但随着综艺、直播、短视频的兴起,演员的“神秘感”正在丧失,不仅在于人设,同样包括声音。

比如,在影院听惯了周冬雨原声台词的观众,打开《千古玦尘》后听到的却是季冠霖的声音,“这不是周冬雨,这明明是白浅和甄嬛!”王一博、赵丽颖主演的《有翡》也曾被吐槽配音出戏,与演员气质不搭。反而当《有翡》的原声台词视频曝光,很多网友都认为原声比配音贴脸。甚至,像常年搭档同一“御用”配音的任嘉伦,突然在《暮白首》中换了另一位配音演员,也引发观众争论。

白杺瓒说,当演员的声音辨识度越来越高,如果观众看剧时发现一个熟悉的演员,声音明显不是熟悉的,自然会很难代入剧情。这也令越来越多片方和演员选择原声配音。

当年电视剧《热血同行》曾采用通配方式,但李建义、王庆祥等大众熟知的老戏骨却用了原声。“李建义老师一开口,你不用看就知道他是谁。如果我们不用他的声音,这不是买椟还珠吗?”

配音市场并不会消失

A.演员从不用原声是对工作不负责任

无论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浪潮、观众观剧审美的提高,还是近年来演员职业被置于放大镜下严苛审视,原声台词的回归,无疑是快速的、凶猛的、不可逆的。

“扛不住原声的演员,未来可能机会相比以前要少很多了。”梁振华坦言,“如果未来我一部戏里大家都用原声,但其中一两位演员用配音,观感上大家就会觉得,是不是你演技不过关?”

一位电视剧导演也表示,一个从来不敢用原声的演员,都不用谈台词是否过关,至少,其本身对表演就没有自信,对工作也不负责任。“演员可以不成熟,可以没那么多技巧,但如果他愿意质朴地、诚恳地用自己的声音来表演,这就是诚意和态度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一些年轻演员或跨界演员虽然演技青涩,但敢于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用专业热忱去表达,他们就比那些一直用配音的专业演员更具有演员素养。

梁振华建议,“所有年轻演员,把锤炼自己的声音变成必修功课。即便你的声音无法变成老戏骨那样无可挑剔,但相对准确且有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声音,这是可以为表演加分的,也是作为演员的职业责任。”

B.有声剧让配音市场依旧火热

大量应用演员原声,是否会导致方兴未艾的配音市场转而陷入沉寂?

白杺瓒并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如今活跃一线的配音演员,大多都有着十几年的从业经历,也担当过诸多电视剧的“主演”。只不过前些年随着一些戏火了,他们才被大众“认为”似乎戏越来越多。虽然这两年电视剧类的配音工作确实变少了,但有声市场、动画市场仍是配音演员的蓝海,且电视剧以外的作品,相对配音的创作余地会更大。大家的工作量依然饱和。“毕竟影视是一个二次或三次创作,我们是在人家表演基础、表演节奏上配音,已经给我们固定在那里,不太可能有大的变化。”

白杺瓒认为,其实大众无需过分纠结于原声还是配音。演员原声具有沉浸感、真实感,而配音同样可以用另一种专业的声线,很好诠释每个人物,两者各有优势。“大家最主要的目的都是能让声音贴合角色。”

  • 上一篇:女性题材剧开始温暖诗意
  • 下一篇:悬疑刑侦剧《他是谁》首播 “案中案”高能剧情获口碑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