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娱乐资讯 > 娱乐评论

《第三度嫌疑人》没有真相,但我并不失望

时间:2018-04-02

【今日看片】

《第三度嫌疑人》里的探案者与犯案者,作为推理片叙事张力构成主要部分,本应二元对立的关系在片中逐渐演化成了互相理解,是影片令许多人感到失望的最重要原因。役所广司(饰演三隅高司)同样迷雾重重的表演细节,也令《第三度嫌疑人》与绝大多数的同类型影片都不一样。没有答案,令大家失望了。但它绝不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恰恰证明了,说不清的一切,都值得托付给艺术。

观众为什么不满意?

推理无疾而终,社会问题呈现也不深刻

在中国大陆上映时,是枝裕和的这部作品名为《第三度嫌疑人》,而原名意思则是《第三次杀人》。前者指向一种明确的类型片外壳,后者则更直截了当地告诉观众并没有“第三次杀人”这个事实——因为片中三隅只有两次杀人指控。

役所广司饰演的三隅是第二度杀人而被告。第一次是福山雅治饰演的律师重盛朋章的父亲为其辩护脱罪——这已经是三十年前的往事。第二次则极尽扑朔迷离,围绕他杀害老板这一行为的辩护,不断遭到三隅本人一再改变事实的叙述。重盛在调查过程中,成为了传统意义上推理小说中的解密者,但他并未能够完成使命,反而被三隅带到了自己无法掌控的迷狂境地——三隅“为何杀死上司”的理由,最终成为了“有没有杀死上司”的求证。

《第三度嫌疑人》让许多熟悉并喜欢是枝裕和作品的观众大跌眼镜——并不出人意料,纵然此片包揽了刚刚过去的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重要奖项。以对人情幽微的深探,结合对案情的抽丝剥茧,可以说是非常是枝裕和的自我挑战尝试。从正常推理电影的角度,或者是最后让案情水落石出,或者在破案过程中揭露社会肌理的某些失控的侧面,视为本格与社会派的典型做法。但《第三度嫌疑人》则跨越了这两者的界限——属于技巧性的本格派推理无疾而终,揭露社会问题又绝不深刻。

事实上,影片不断借由重盛与三隅的会面,呈现两者的共性,而这种共性又是与重盛作为律师的客观冷静职业操守相抵触的。作为推理片叙事张力构成主要部分的二元对立,探案者与犯案者在片中逐渐演化成了互相理解,这也许是影片令许多人感到失望的最重要原因。

依然为是枝裕和一贯作风

在缓慢节奏里揭露无意义的真相

然而对是枝裕和及其作品序列来说,这样的编排正是他一贯的作风——借助不经意的对白填补人物背景信息,在缓慢节奏里揭露出最后无意义的真相。三隅的翻供过程,伴随着被他拉下水作为嫌疑共犯的老板夫人、被老板父亲性虐待的女儿出现,而演变成了步步温情的杀人回忆。

对日本司法体系的悖论式展示以及对重盛及三隅之间诸多共通处,被具象化在会见室玻璃隔窗上按压在一起的两只手掌——分别来自律师与嫌疑犯,他们都来自北海道;他们早有渊源;他们都拥有同样对儿女的爱;他们甚至在潜意识中共享着天伦记忆。

通过这场注定以死亡终结的审判,三隅成功杀死了似乎对世界来说已经不太重要的自己,但这场经历了第一次真实、第二次暧昧不定之后的第三次杀戮本身成立与否,依旧是个谜。即便成立,这一次杀死的是否仅仅是三隅自己?还是仅仅对这永远无法完美的世界作出无可奈何的嘲弄?

当重盛与三隅的脸在玻璃墙上慢慢靠近,是枝裕和推出了影片最明确也是最深邃的答案:容器。容下的是个人的行为所引致的后果,也可以理解成,容下了整个世界的荒诞。

役所广司在影片中的表演堪称原子弹级别,每一个欲说还休的延伸与几乎无可挑剔的冷静,构成了这个人身上充满温情又冷酷到底的一体两面。实际上,役所广司在表演过程中并不曾获得明确指示,他自己对于三隅是否真的杀了人也并不明确,介乎有无之间的暧昧情质充盈了他的表演细节,正是这样迷雾重重,也令《第三度嫌疑人》与绝大多数的同类型影片都不一样。没有答案,令大家失望了。但它绝不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恰恰证明了,说不清的一切,都值得托付给艺术。

  • 上一篇:《我是大侦探》请好好推理,别“尬演”
  • 下一篇:解读街舞综艺中的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