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完《荡寇风云》,身边的同行们说得最多的是“比想象中要好呀”,而我不仅仅认为比预想高,还挺喜欢,而且是一种非理性的喜欢。
所谓理性,是知道它有太多缺点,而非理性的喜欢,就是明知道它有那些缺点,却仍然愿意赞美它。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它有功夫英雄片《精武英雄》的遗风;第二,它有着类型片的拍摄手法、让观众觉得够本的大场面等香港导演拍主旋律的优点,更有其他港导忽视了的(或表现不足的)人的魅力。
先说为什么有《精武英雄》的遗风。
把《荡寇风云》与《精武英雄》联想到一起,最直观的密码是,两部电影都有仓田保昭。1994年上映的《精武英雄》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令我从个人情怀上倾向于肯定《荡寇风云》,我不知道看了它多少遍,但记得最清楚的不是李连杰饰演的陈真独闯虹口道馆,也不是陈真大战那个钢铁人一般的“童年阴影”周比利,浮现在脑海的只有霍元甲的墓穴前,仓田保昭饰演的船越文夫戴着黑色眼罩与陈真公平对决。
除了个人情怀,从结构上来说,两部电影前半部分都有一些看似闲笔的表现,但实际上对于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性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荡寇风云》前面的剧情里,赵文卓饰演的戚继光与俞大猷、胡宗宪的三人小剧场,表现了戚继光这位军事将领在抗倭早期时在政治上的天真。胡宗宪的造型非常有内地明朝正剧的风范,但人物形象却丰满立体得多,他不再是非黑即白,而是极具复杂性的。而胡宗宪与戚继光的几场争执,折射的是戚家军抗倭背后的凶险政治。
戚继光与俞大猷的相知相交,两个重场戏是破竹阵和狱中单挑。破竹阵初步交代了戚继光的谋,狱中两人一对一对打,则是展现了戚继光的武学修为,后面戚继光成功将矿工招为兵,则不仅是靠武,也有最后火中救幼儿的慈悲,当然,前提还是利益,即戚继光对矿工的承诺。
戚继光与夫人的有爱互动,最显著的功能是舒缓了全片的节奏,让它看上去不是那么硬,那场床戏温柔有余,“休妻变阅兵”的怕老婆戏则有《小男人周记》的风采,银幕中人一本正经,幕前观众已心领神会地笑了。
但这些戏的根本功能还是让戚继光的血肉更丰满,也会对他最后在战役中的选择肃然起敬。
其实这就是我喜欢它的第二个原因,人的魅力。
看完《荡寇风云》,很多人说万茜太可爱了,这其实是角色的魅力,当然如果按照大家对悍妇的刻板印象,找来鲁芬来演,可能也没有这么可爱了,所以除了演员的个人魅力,也有赖于陈嘉上对这个人物的定位准确。
包括赵文卓,我相信很多在《青蛇》里被他迷倒的人,应该也会喜欢他饰演的戚继光。陈嘉上用功夫片包装民族英雄片之心昭然,能选择的功夫明星就那么几个,在适合的年龄段里有几位功夫演员,吴京太机智,张晋越来越邪典,赵文卓最适合不过了。记得曾有人形容黄渤的帅是那种“想到跟他过日子就很幸福踏实”的帅,我觉得赵文卓也是如此。
香港导演拍主旋律大片,例如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又如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几分钟之内必有笑点、爆点或亮点,总之不能赶客。
陈嘉上早年是在徐克工作室的,林超贤最早又是给陈嘉上做副导的,三个人其实就是一环扣一环的师徒关系。所以陈嘉上其实也是一样的,他太怕赶客了,以致于尽管戚继光的性格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每个特质被分配到的表现时间又太短了,有的观众get到了,有的就没有,所以有的人觉得闲笔多,也有的人觉得铺了太多点,每个性格特点都没讲太深刻。
我个人是觉得点到即止就可以了,如同陈嘉上自己坦承的“思想性60分”,而且从时长上来看,它要把更多空间留给战争场面。
战争场面我向来是不大感冒的,但《荡寇风云》的历史是发生在江浙的,陈嘉上拍了岑港之战和台州之战,有我过去较少看到的巷战场面,战术与兵器也都很有看头,我一个军事冷感的人也不大想玩手机。
当然还有陈嘉上安排的三场功夫一对一对战,赵文卓分别对洪金宝、洪天明、仓田保昭,这三对选手都是首次在银幕上对战。仓田保昭七十多岁高龄了,最后他与赵文卓在船上的对战,看得我太感慨了,这位自称香港演员的日本人,从李小龙打到成龙,打到洪金宝,再到李连杰,如今仍在挑战壮年的中国功夫明星,真的是港产功夫片的瓦尔德内尔啊。
陈嘉上拍的是战争,更是拍的战争里的人,不仅是要立民族英雄,更要从侵略者的角度展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体现反战思想。
《精武英雄》里,除了仓田保昭饰演的船越文夫,还有更多被军国主义钳制的日本武士,他们为军人不择手段破坏了武士精神而感到痛苦。《荡寇风云》里的倭寇也是如此,他们也许残忍狡黠,但背后都有各自为之坚守和服务的东西,他们是入侵者,也在战争中扭曲自我,但像仓田保昭的角色,还是有作为人的魅力的。
总的来说,香港导演拍的三部主旋律大片里,徐克天马行空,林超贤比较工匠,陈嘉上不仅要还原实战大场面,还要有人文思考,挑战确实不一样。个人认为完成度尚可,至少确实看出了诚意和努力。
所以我料到了《荡寇风云》会是端午档国产片的领头羊,但没有想到它在“海盗”和“爸爸”的强势下,只有如今的局面。不过话说回来,早年《精武英雄》的票房也不出挑,依然不妨碍它成为功夫片经典啊。(阿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