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娱乐资讯 > 娱乐评论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时间:2018-09-01

近日,一部讴歌塞罕坝几代造林人创造的生态奇迹,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于8月1日在央视黄金档开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收视率最高时达到1.6,豆瓣评分高达8.0分,获得了观众的交口赞誉和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评价说,该剧为主旋律题材剧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与启发,堪称现实主义题材剧的里程碑之作。这部优秀的电视剧究竟在叙事逻辑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哪些示范性意义?又如何做到让为家国事业奋斗的伟大情怀深入人心、不悬浮空中?光明日报特别刊发三位专家的评论文章,与读者分享来自该剧的艺术思考与美学体验。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剧照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剧照

激情、纯情、诗情建构的美

作者:范咏戈(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

纵观近年电视剧的发展,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产生优质剧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要有对题材驾驭和把握的能力,通过整体性把握,从中提炼出具有时代高度和精神引导性的主题;二是能够讲出一个好的故事,好题材好主题如果没有好故事呈现,难免落入老套和空洞说教;三是要有强强联合的主创团队,而不能仅仅依靠流量明星。具备这几条,无论处理何种题材,都应该在基准线上。《最美的青春》是近期的又一范例。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剧照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剧照

首先,它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文本。它把伟大的塞罕坝精神,以影像的形式固化为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赛罕坝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瑰宝。创业者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花费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使这片一度成为荒漠的美丽高岭涅槃。这片绿洲到现在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仅中国绝无仅有,世界也属少见。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林业行业的具体体现,不仅是全国林业行业的宝贵财富,同时更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宝贵财富。除了艰苦创业精神,塞罕坝树立起的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一定要建设山川秀美塞罕坝的理念也是今天所需要的。

经过多次提炼,将塞罕坝精神概括成十二个字,就是“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这部剧好就好在原汁原味地、准确地诠释了塞罕坝精神。它不仅表现了荒漠植树的艰苦,更注重心灵揭示,注重精神感召,包括青春爱情中的心灵对决,在剧作中形成了一个大循环并贯穿始终。冯程为什么能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一人独守三年?为何愿意不当大学老师,离开舒适的城市,来到一无所有的坝上挥洒宝贵的青春?是他为艾青那句著名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感动,这也是该剧的灵魂。

第二,作为一部年代剧,《最美的青春》真实地还原了纯真年代。从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到成立了机械化林场,时空跨越半个多世纪,剧作呈现的年代感非常准确,有鲜明的纪实性特色。那个时候的条件艰苦,冯程们住地窝子,“一年只刮一场风,一刮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吃土豆饭甚至还会遭遇断粮,但是青年大学生们,塞罕坝创业者们没有退缩,他们是物质上的匮乏者,却是精神上的富有者。

于厂长、赵大队长是经历过战争的战斗英雄。剧中,他们自始至终都是穿着那一身退了色的黄军装,他们是塞罕坝的主心骨。剧中从故事、人物语言到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都还原得非常好。剧作以几对年轻人坎坷的婚恋描写,诠释了什么是纯真和它为什么高贵、珍贵。

这部剧通过一些年代标志物建构出美学和诗意,这尤其难得。荒漠上那棵树,后来被覃部长改名“功勋树”。在这棵百年老树下埋有烈士忠骨。它是旗帜也是动力。二是早期和冯程做伴的狗“六六”。狗老去了,大家给它竖碑,致敬,这其实是对艰苦生活磨炼意志的致敬。三是老魏给失恋的小季做的那一碗面,最终使这个承德农校的女孩爱上了他这个伙夫。四是天津小胖子隋志超,给心仪的上海姑娘做的那个磨咖啡的小磨。五是一条围脖。每个标志物后面都有一段唯美的故事,都体现出诗意。可以说剧作表现的环境很恶劣,但通过诗化的处理,达到了调动观众情感,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的效果。

导演在选择演员上很有眼光,演员表现得非常出色。一号人物冯程是个创新。他经历了太多磨难,但更多是他对自我的战胜,一人坚守荒漠,忍辱负重,入党难,当劳模难,失败多,但他因对祖国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赢得了坝上人的尊重,不仅是单纯的大学生们、上坝的青年,也有淳朴的农民。冯程不仅在那个时代,在今天也是一个站在高处的大写的人。

除了冯程和雪梅,于场长和赵大队长,先遣队成员,第一批大学生,上坝的承德女青年,个个都非常出彩,使这部剧有一种群像美。这部剧以其“三情”:激情、纯情、诗情换来了观众的动情,无愧为当下一部“现象级”优秀的主旋律剧。它也带给我们应该如何在荧屏上记载民族精神,如何在纪实风格中培育美学眼光,以美学建构去丰富主旋律剧内涵的诸多启示。

走进塞罕坝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高小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沙漠,荒原,地窨子,在塞罕坝风沙肆虐下灰头土脸的青年,没有颜值担当的流量明星,没有大制作的炫目,没有天马行空的穿越,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复杂剧情,电视剧《最美的青春》核心就两个字:种树!一部看似内容枯燥的电视剧,做到了叫好又叫座,其原因就是上乘的精神品质和艺术追求为这类书写家国情怀的励志剧赢回了尊严。

《最美的青春》以对祖国爱得深沉的主题立意,通过浓浓的情感表达,为观众奉献了一部讲格调、讲品位、讲责任的优秀青春剧。《最美的青春》讲的是20世纪60年代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为了祖国的绿化事业奉献青春、励志成长的故事。观众从《最美的青春》中品到的是第一代大学生冯程对土地的情感,先遣队与大学生之间水乳交融的情感,同学间互助风趣的淳朴情感,老刘头大雪中为战友儿子送粮的超越血缘的情感。一部有格调、有品位的艺术作品,自然就体现了艺术家对民族、对社会、对艺术的责任。

一部优秀电视剧的诞生犹如一桌好菜,好看好吃有回味全凭大厨的功力。该剧赢在了原汁原味,赢在了年代剧的朴素真实,还赢在了对第一代塞罕坝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挖掘。无论是林场还是坝上,从搭建的实景到演员的服装用具,再到台词和角色塑造,都遵循了现实主义原则,即没有刻意拔高人物,放大角色的光环,也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胡编乱造的狗血剧情。该剧虽是群像塑造,但牢牢将剧情推动和观众眼球放在男主角冯程身上。一棵树,一个人,一条狗,一片荒山,给了观众一个有别于生活常态的陌生化剧情。

一棵树是全剧的叙事灵魂。一棵树,象征了塞罕坝精神。它饱经风霜,虽然不再青春翠绿,但一直美丽骄傲地屹立在那里,它是塞罕坝林业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写照;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一棵树,穿起了古今,傲立两百年,见证了肆意垦荒后美丽高岭的消失;一棵树,埋着冯程父亲的忠骨,树就是冯程父亲的化身,冯程的根就是这棵树。这是他的家乡,这是他父亲和战友战斗过的地方,这是他爸爸妈妈深情相爱的地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在冯程饱含深情的朗诵中,让我们读懂了他对祖国、对民族、对养育他的土地的挚爱,这就是冯程种树最强大的内心力量源泉和信念力量支撑。

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支撑人物的外在驱动力,冯程不下坝的执拗还来自于他的性格:他立下的誓言就一定要实现。这就是冯程人物身上不服输的性格特征。冯程坚守坝上的三年就是战胜自我对生命的挑战。那条名叫星期六的狗是剧中一个重要角色,陪冯程在坝上孤独地坚持三年,超越了物种的界限。一下让我们想到电影《鲁滨孙漂流记》中的“星期五”,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置鲁滨孙于死地,但孤独却可以,因此,他格外珍惜与星期五共处的时光。一个是在荒漠,一个是在海岛,不一样的是,一个是自愿,一个是历险,一个是实现理想的热血青春,一个是为了生存获救的个人坚持,但之间的反差让观众对于以冯程为代表的林业大学生的敬佩油然而生。

一棵树,更是希望的象征,相信这里独木一定能成林。该剧从一棵树的寓意,一个人的坚持,走向了一群人,走向机械化林场,最终五十年后迎来百万亩林海,创造了绿色的奇迹。该剧除了写出艰苦和奉献的精神,写出年轻人的情感生活,还写出了植树育苗的专业水平。该剧将植树育苗专业性的知识与人物塑造有机结合运用,不但没有让专业与情感两层皮,恰恰通过专业性体现真实的质感,塑造出不一样的人物。

比如,冯程采用遮荫法育苗的失败,他和覃雪梅在苗圃里关于育苗在土壤ph值、种子消毒所用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等方面的争论,一下就把女主角覃雪梅的形象立起来了。这些自然融入剧情台词的专业术语需要主创扎实的深入生活,只有全面了解有关专业知识,才能化作演员那短短几句话。仅从这点就能看出该剧主创矢志打造精品的意识。从遮荫法育苗失败,到全光育苗,从外面大规模购苗到本地培育,这些一点一滴让我们看到:成功是多少次失败后坚持到底才实现的,塞罕坝一棵棵树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最美的青春》对于当下的现实意义在于,青春的美丽并不在于它的五彩缤纷,而是青春的内涵。我们当下青年更多的在意个体价值的实现,在意这个社会给予他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的环境如何。当很多拥挤在一线城市的青年为工作劳累奔波之时,是否可以将眼界扩大到祖国更广袤的大地,像塞罕坝的青年大学生,将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体幸福与祖国的建设需要结合起来,用满腔爱国热血谱写最美青春的诗歌。

一曲内蕴隽永的青春颂歌

作者: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在政策利好的形势下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也经受着粉丝经济、大众趣味与融媒逻辑的多重压力。而《最美的青春》清新刚健的精神气质是如此卓尔不群,如一股清凛的山泉涤荡着广大观众的心灵,是近两年现实题材创作最美的收获。

该剧表现承德地区第一代塞罕坝植树人用汗水、泪水与热血乃至生命创造的绿色奇迹,它不同于前些年“致青春”类故事局限于小我情感的伤感怀旧,与网络流行爽文及据此改编的大量影视剧一味沉迷于“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梦想故事更是判然有别,该剧展现的“最美的青春”是一曲大气澎湃、深情隽永的青春奋斗与奉献之歌,这些造林人的奋斗精神与意志品质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剧照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剧照

在全球化时代,这一题材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也付出了环境与生态的代价。这一问题积累至今已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最美的青春》的出现恰逢其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有别于改革等宏大叙事,也不同于家庭伦理、都市情感等私人情感叙事,而是带有鲜明的公共事务、公共伦理特征,这正是当代社会发展、公共事务日益引起全社会乃至全人类高度重视的表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公共资源的共享分配、公民意识的熏陶培养等内容大大延展了电视剧叙事表现及精神思考的公共属性。

然而,这方面的作品一直稀缺,也是现实题材创作亟待拓展的表现领域,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最美的青春》的精神探索与艺术价值,更显可贵。作品中人物超前的环保理念以及对国家环境的忧患意识,有着重要的精神启示作用,现实中塞罕坝建设者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的激励与行动奖更是当之无愧的。

如何将植树造林这样一个人们习焉不察实际又不甚了了的“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转化与艺术化表达,是很能见出创作者的艺术功力的。该剧的事理逻辑扎实有力,令人信服地表现了高寒荒漠地区种树难的问题,是坝下育苗还是坝上育苗?是遮光育苗还是全光育苗?种子的培育、消毒、酸碱度等细节都被表现得生动形象,克服了专业性问题艺术转化的生涩、隔膜、情理事理两张皮等创作症结,巧妙有力地推动了人物塑造、叙事发展及戏剧情境的建构。

其次,优秀的电视剧创作,必然以成功的人物塑造为基础,在这方面,《最美的青春》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该剧的主要人物形象生气勃勃、个性十足,他们执着热情,也有着各自的心结与遭遇,但这恰好给人物的性格、行为、情感选择与成长轨迹提供了深厚扎实的生命史背景和真切可感的心理逻辑。主人公冯程从孤独、倔强到逐渐融入集体、豁达开阔到成为先遣队的灵魂人物都被表现得可爱可信可敬,也有力纠偏了当下某些现实题材创作中正面人物形象不及反面人物形象生动可爱、主要人物形象不及次要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的审美偏差与不足。

剧中生动立体的人物群像同样令人难忘,老领导于正来、军人赵天山大队长的形象气质、言谈举止无不契合人物身份,表演自然生动;先遣队中季秀荣、孟月、沈梦茵、那大奎、隋志超等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作品对每一对人物关系的情感发展的设计都处理得极为妥帖合理、铺垫细腻准确。其他如理智强大、内心冰冷的利己主义者阎祥利,犯错犯罪、但内心善良、充满正义感的张福林,逐渐转变看法、义无反顾保护冯程的政工干部曲和……每个次要人物也都把握得生动到位,决不刻板、更不概念化,避免了作品因过于干净简单而丧失生活的丰富驳杂。该剧的细节设置尤见匠心,一个烟斗、一堆吃剩的粮食、生死考验面前一场披肝沥胆的恳谈、磨咖啡豆的小磨……都极形象传神,对人物情感、人物关系的推进都发挥着恰到好处的审美功能,也有着深厚的审美意蕴。

《最美的青春》叙事上的成功离不开扎实的剧本,该剧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对生活的开掘深入有力,叙事紧凑、情节连贯、戏剧情境真实可感、一波三折却又一气呵成,让人们在观剧中每每欲罢不能。丰满动人的作品更得益于诗意的影像表达。该剧影像的造型、构图、布光、色彩如诗如画,苍茫荒漠下一人一狗,万籁俱寂,画面美到极致、也无比苍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难掩主人公内心巨大的孤独感;漫漫沙海中,一棵巍峨的大树孤独挺立在呜咽的风中,如活化石般突兀,又带给人绝路逢生的希望、震惊错愕的极致审美体验。富于诗意的影像语言让该剧营造出一种苍凉厚重的美学品格与象征意蕴,它不是为唯美而唯美,而是扎根在塞罕坝人的生活和精神深处,也是第一代塞罕坝人感天动地的精神外化及审美表达。全剧的整体节奏一气呵成、庄严凝重,但又不失诙谐。

当然,该剧也存在些微不足,如反面人物武延生的表演比较夸张、人物性格也有些漫画化。但总体来看,该剧在精神内涵、艺术成就及制作水准上所达到的高度、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都让我们对未来现实题材创作的前景更加充满信心,对主旋律创作的精神启迪作用和感召力量更加笃信坚定。

  • 上一篇:樊少皇的忠义江湖:在第一镖局为苍生而战
  • 下一篇:为什么现在人都喜欢去电影院,而不愿意花几十块买视频网站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