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电影《阿拉姜色》上映后,每天排片稳定在0.5%上下,从未超过1%,累积票房只有200万。
没能像《冈仁波齐》一样引爆话题和票房令人惋惜。《阿拉姜色》很像《冈仁波齐》的“另一面”,提出了比《冈仁波齐》更深层的问题探讨,两部西藏同题材影片对照着看会很有意思。
“阿拉姜色”可不是什么“莫兰迪色”之后的又一热剧流行配色,而是一句藏语的发音,大意为“请你干了这碗酒”。在片中这句歌词在两个关键地方出现过,有点睛之效,因此被拿来做了片名。
《阿拉姜色》导演是藏族导演松太加,他早年为万玛才旦做美术和摄影,后来独立执导的《太阳总在左边》《河》入围过多个电影节,是一位值得关注的、成长中的少数民族导演;男主角是藏族地区家喻户晓的歌手容中尔甲,他频繁登上央视舞台,他的歌《神奇的九寨》《高原红》《天籁之爱》等你也一定听过,这是他第一次跨界演电影。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阿拉姜色》获得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编剧奖,容中尔甲的表演也受到观众好评。
最近几年,以万玛才旦和松太加为首,包括拉华加这样的青年导演,以及张杨等对西藏文化感兴趣的导演,为华语影坛带来一股“藏族新浪潮”。这些导演都接受过专业院校训练,有出色的文学修养和视觉把控力,他们充分利用藏族文化的养分,拍出一系列干净、优美、直抵人心的作品,也都在国际影展上积累了名气。
但就像《阿拉姜色》叫好不叫座一样,西藏题材影片在国内依旧要么沦为小众,要么被捧成噱头,尚未形成固定观众群——它们离被主流市场接受还需要时间。
《冈仁波齐》迎合了外人对西藏的想象
“《阿拉姜色》与去年的《冈仁波齐》都讲了一个磕长头去拉萨的故事。《冈仁波齐》引发了轰动,您怎么看?”
“它(《冈仁波齐》)是一种猎奇。”听完小浪的问题,《阿拉姜色》出品人兼男一号容中尔甲毫不讳言地说。“感觉藏族电影就要离不开经幡、山歌、牛羊,都是比较符号化的东西。但最有力量的不是符号,而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感情,这是超乎民族、超乎地区的,也是更容易让人接受的。如果一个文化永远处于很神秘、被人仰视的状态,那就永远走不到一块。”
容中尔甲看了《冈仁波齐》,他觉得那部电影很像是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像拍纪录片一样记录了主角们一路去拉萨的路程。可能很多人无法想象为什么要花费那么久的时间磕头去拉萨,而《冈仁波齐》迎合了他们对西藏的认知,觉得藏民的信仰就是这个样子的。
“但《冈仁波齐》的出现也是个挺好的事情,至少里面的人是真正的藏族人,生活也是藏民的生活,这对藏族电影的宣传推广是有益的。”容中尔甲说。
其实每个藏民磕长头的原因都不一样,有的纯粹是出于信仰,有的则是家人去世后要去拉萨为他祈求平安。比起《冈仁波齐》注重对磕长头过程的重复展示、从而引发心灵震撼的感觉,《阿拉姜色》抛出了一个更深层、更宏观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有信仰?支撑信仰的根基是什么?
传统与现代的对比
《阿拉姜色》的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影片前半段是以尼玛颂宋饰演的妻子为主角的,她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之后毅然放弃医院的治疗,踏上了前往拉萨的朝拜之旅。路走到一半,女主角便病重去世了,于是后半段变成了容中尔甲饰演的丈夫为第一主角,他怀着悲伤的心情,为完成妻子的遗愿而带着继子继续朝拉萨拜去。通过视点的转换,导演表达了对宗教信仰本质的思考,可能每个人看完电影都会得出不同心得。
电影里多次将传统宗教画面与现代社会元素放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对比感。比如妻子一脸平静地无限重复着磕长头的一整套动作,一旁的丈夫和儿子尴尬地手足无措,跟着磕也不是,超过她往前走也不是,身边更有各种越野车、SUV呼啸驶过。
原本女主角约了两个闺蜜与她同行,结果她们走了没两天便各自找借口离开了。两个闺蜜的形象也值得玩味——其中一个尚且还穿着传统藏族服饰;另一个干脆已经换上汉族姑娘的新潮扮相,跟着路上艳遇的大哥走了。
再传统宁和的净土,也免不了要受到现代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碎片化时代,能让一个女人放下家长里短,每天磕头5公里,磕一年去拉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身体的消磨为什么能使她获得平和和快乐?
被彻底改头换面的剧本
最初《阿拉姜色》来源于容中尔甲从朋友那听来的一个故事,讲一个磕长头的男人和他在路上遇到的一头驴。当他终于到了拉萨之后,小驴已经长成老驴,没法运回来了,他只好依依不舍地把它留在了拉萨,这种情感打动了容中尔甲。很多朋友告诉容中尔甲,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像个公路电影,不如,就拍成电影吧。
容中尔甲找到了知名藏族导演松太加,并亲自投资了这个项目。松太加只花了一个月时间就把剧本写出来了,他做了很大改动,将主角变为一对夫妻,然后也加入了孩子、老人、陌生人和一头驴等等。他还告诉容中尔甲,他认为容中尔甲正是最合适的男主角人选。
看完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剧本,容中尔甲倒是十分满意。“这个故事,每个人能看到的点可能都不一样。有的人能看到对爱情的忠贞,有的人能看到对诺言的守护,还有人能看到留守儿童问题。”
尼玛颂宋是在朋友圈里看到演员招聘启事的,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发送了自己的资料,然后去面试,就选上了。她没想到的是,跟她演夫妻的是藏族地区的大明星容中尔甲。在进藏拍摄的路上,不断能遇到容中尔甲的粉丝。
容中尔甲的第一次跨界表演
作为投资人,容中尔甲坚持不干涉导演的创作自由;而作为男主演,更要时时准备迎接导演的“打击”——松太加对每个演员的调教方式都是不同的,对待孩子他会和颜悦色地跟他们聊天,打成一片;而对待容中尔甲这样的明星,松太加会严厉地挑毛病:“这部电影里你名气是最大的,可是颂宋演得比你好!”
妻子去世那场戏是影片前后半段的分水岭,意义非凡,也十分考验容中尔甲的演技。开拍前一晚,容中尔甲紧张到失眠,生怕第二天哭不出来;实际上第二天拍摄非常顺利,豆大的泪水滴答滴答地往下掉——演完容中尔甲跑去看监控,结果一看,导演只拍丈夫眼泪掉在妻子手背上的特写镜头,根本没拍容中尔甲的脸!滴眼药水也能完成的好嘛……这说明松太加的导演手法是十分克制的。
为了配合片中造型变化,容中尔甲还剪掉了留了30多年的头发。
容中尔甲渐渐找到了表演的感觉,还主动献计献策:他向导演提出,这个故事本身是比较沉重的,如果能加一点阳光的东西可能更好。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家三口在雪山下捧着一块石头高唱敬酒歌,那是全家人唯一温馨在一起的时刻;结尾小男孩洗头的时候又情不自禁唱起了父母的那首歌。这两处其实都是演员们的临场发挥,效果非常好,那句点睛的歌词“阿拉姜色”后来还被定为了片名。
上映做好了赔钱的准备
第一次投资并主演电影,容中尔甲倒显得心态平静,还直言已经对收不回成本做好了心理准备。他借鉴舞台巡回演出的做法,计划在片中提到的四姑娘景区里修建一家电影院,常年播放这部《阿拉姜色》,有望能获得长线回报。
虽说是文艺片,但《阿拉姜色》的摄影、美术、化妆等丝毫不马虎。据了解,《阿拉姜色》全组约有八九十人一路跟着,十几辆各式车辆,并非家庭作坊式的文艺片摄制组。片中多数时候都是清朗柔和的多云天气,画面效果最佳,妻子去世前后还下起了小雨,这在西藏地区都是较为少见的天气,从这一细节也可看出主创的用心。为了等最后那场雪景,剧组撤回成都等了一个月,容中尔甲的头发胡子都自然而然地长长了。
藏族电影普及、市场开发有待时日
中国的藏族有600多万人口,相比之下,西藏题材电影发展滞后,仍处于拓荒状态中。当然,发展的客观条件很难——西藏地区电影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匮乏,也几乎没什么电影市场可言。但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以万玛才旦为首,一批藏族青壮年导演已经迅速成长起来,在国内外都积累下一定名气。《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喜马拉雅天梯》《大三儿》等一批非藏族导演执导的电影陆续出现在院线,也说明国内观众对西藏题材充满兴趣,无论是出于猎奇还是求知。
看万玛才旦、松太加、拉华加等这批藏族导演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虽然先天起步较晚,但都在接受电影专业教育之前先打好了文学修养基础,然后在实际拍摄中互帮互带,共同成长(跟松太加一样,青年导演拉华加也是万玛才旦一手带出来的)。他们的作品普遍主题纯净,人物纯真,能让在大都市打拼的观众感受到久违的自然之美和人性温度。
“第一,希望未来的西藏题材电影本身有水准,有质量保证;第二,希望其他地区的观众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这些电影,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其次还是需要一定扶持。”容中尔甲说。(何小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