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海报元素。
12月30日,中国电影票房终于达到600亿的水平,创造了票房新纪录。虽然增幅没有上年大,但仍是非常有特点的一年,表现为更为丰富的电影样态。今年既有《我不是药神》这样让人惊喜和瞩目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也有《狗十三》这种优秀的小成本电影,更有年底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样的艺术实验电影,这些电影扩大了我们院线的可能性,使我们对电影的理解发生着变化。
在笔者来看,我们依然处在中国电影最好的时候,当然也面临着更多元的挑战,这种挑战也许不是来自外部的力量,比如好莱坞电影的竞争,反而来自我们的内部,在观众快速成长的今天,我们的电影创作是否可以跟得上这种成长呢?
《我不是药神》主角程勇。
国产现实主义电影重新崛起
中国电影的创作一直以来都有关注现实主义的传统,但是从前几年电影市场的票房表现来看,更受观众欢迎的一般是好莱坞商业大片和国产的娱乐片。
今年一个特别大的变化就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重新崛起,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论从数量还是票房表现上较之过去都有了不少提升。以《我不是药神》为代表,这种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反映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和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困境的电影越发受到观众的喜爱。
《我不是药神》戳中了生活痛点,从重症天价药入手,讲述了一个让人唏嘘的平民英雄的故事。电影借鉴了韩国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叙事方法,让这部电影摆脱了过去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比较说教和观看性不强的弊端。不仅拥有了感人的力量,同时还具有比较强的娱乐性。
《无名之辈》中的毒舌女。
年底的票房黑马《无名之辈》的创作思路和《我不是药神》相似,也是关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以一个抢劫案入手,用多线叙事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出笑中有泪的故事。其中,不乏关注到弱势群体、社会分配等问题,让观众对这些问题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受到评论界广泛好评的贾樟柯的电影《江湖儿女》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这部电影以一个女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生命浮沉,展现了中国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从小人物的感情讲到历史的沧桑,电影的最后以一对情感纠缠多年的昔日情侣再次分离做结尾,让人唏嘘。
纵观这些电影之所以获得观众的认同,笔者认为这固然因为我们的现实主义电影变得更好看,更具有娱乐价值了,但更深的原因是电影表达了很多对现实社会的关照和理解。伴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除了在现实生活之外,公众有了更多的渠道了解和介入,现实主义电影得以在电影院被播出,同样成为公众讨论公共事件的一个话题和载体。
小成本影片展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力量
由于院线的扩大和受前两年电影市场蓬勃的刺激,越来越多形态各异的小成本电影得到了和观众见面的机会。这些电影当中,不乏《暴裂无声》(2017年)这种类型片,也有《米花之味》《冥王星时刻》这样的艺术电影,还有《狗十三》这种完成多年一直没有机会上映的旧作。这些电影单独看似乎都没有引发公众的大规模关注和讨论,但是它们合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力量,一种不同于主流电影创作的声音,大大丰富了我们的院线文化。
过去,一些电影因为不能获得较好的票房收益,很难有机会在院线和观众见面,近年来,有了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为代表的艺术院线,也有了一些电影点映平台,使得这些受众相对比较少的电影有了和观众见面的机会。而有机会登上大银幕对于创作者来说同样是一种鼓励,从而形成了一种很好的互动机制,让各种各样的片子能够通过电影院这样的公共空间抵达观众。
以电影《冥王星时刻》为例,这是第六代导演章明第一部得以在国内公映的作品,这部小成本艺术电影在专业领域内获得了不少关注,但是这些关注不足以让这部相对小众的电影被普通观众接受。于是这部电影采用了小范围上映的办法,一方面使电影的放映成本降低,一方面让想要观看的人群可以获得机会,这不失为这类电影选择放映时一个可以推广的办法。
观众口碑影响票房遇冷或逆袭
随着电影文化日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强势文化,我们对电影的理解普遍得到了一种提升。这就使得观众对电影的期待也不再像过去一样,除了获得暂时性的娱乐,越来越多的观众还想在一部电影里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电影口碑网站和影评人的评价成为大部分观众选择去不去看一部电影的参考,今年一些IP电影因为没能收获好的口碑反响,没有获得预期的票房。相反一些电影本来排片不多,因为口碑好而逆袭。
尽管年初的《前任3》,下半年的《西虹市首富》的后续口碑不尽如人意,票房依然也有不错的收益,但是今年“十一”黄金档期上映的《李茶的姑妈》和《无双》,却强烈地受到口碑的影响。遭遇恶评的《李茶的姑妈》作为“开心麻花”系列作品之一,本来备受市场期待,最终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而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重视的《无双》,则因为广受赞誉,票房一路攀升,最终成为票房黑马。
老导演吕乐的电影《找到你》也是如此,电影上映初期默默无闻,也没有在院线排片上获得优势,但是随着一些评论的介入,这部女性议题的电影在主流媒体上获得了广泛关注,这部电影的票房最终也有近两亿的收益。这些例子都说明,观众对一部电影的文化含量的需要在增加,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他们不想浪费时间在烂片身上,这就使得电影评论得以成为参考。过去,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电影评论和电影产业是两回事,如今,这种认识可能会得到改写。电影评论已经强势介入到电影的创作和宣发,这种影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会持续发酵。
从影院到线上 播出场域更宽泛
如今,我们观看一部电影的场域早就从电影院的空间扩展到了电脑、电视和手机,这同时意味着我们对电影的理解逐步变得更宽泛,也意味着我们观看一部电影的感受因为观看的场域和媒介不同,也会产生各种差异。
现在,视频网站紧跟院线的步伐,成为电影院观影的有效补充,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影院观影的替代。这其中的原因既包括视频网站对于受众而言相对便宜和便捷,也因为视频网站的更新速度几乎与院线同步,还可以看见一些低排片量的作品,甚至一些电影会只选择在视频网站播出,这使得视频网站强势介入电影的创作,不仅开发一些网络大电影,也会参与到院线电影的制作之中。
过去,一部电影下映后往往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可以在视频网站上被看到,而这之前,网络上的盗版资源早已经铺天盖地。现在,这中间的空隙时间缩小到以个位数计的天数,岩井俊二的新片《你好,之华》、张艺谋的新片《影》等作品几乎都是如此。而像小成本的《北方一片苍茫》仅有机会在电影院放映几天的时间,作为全国艺术联盟选择的片子,这样的艺术电影仅仅有艺术院线的推广依然是不够的,它在视频网站的播出则弥补了这个缺憾。
电影是什么?这是2018年中国电影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时候给所有关心它的人提出的一个好问题。这其中包括我们应该如何拍电影、如何看电影,也有如何评价电影的问题。电影,尤其是院线电影,早已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公共文化,而由这些电影提出的问题,更可以成为大众的共同议题。电影前所未有地介入每个人的生活,伴随着手机和网络,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这种现象在一些当代哲学家和文化评判家那里固然是值得警惕的,但是,这或许也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种文化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