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狂响》改编自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
提起中国对于外国电影的翻拍,观众们在搜寻记忆时,往往愁眉不展,因为失败的案例太多了。不过,正在上映的翻拍片《来电狂响》和《“大”人物》,却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人的进步,已经使得外国的好片在移植本土后有了更鲜活的生命,不再因水土不服而含恨夭折。
翻拍片
《来电狂响》成功变黑马
2018年12月28日上映的《来电狂响》由张一白执导,佟大为、霍思燕等主演,讲述七位好友聚餐时公开手机信息、暴露各自秘密的故事。该片可谓是年末贺岁档的一匹黑马,在《海王》《大黄蜂》等进口片的强势夹击之中脱颖而出,口碑和票房逐步提升,目前已经超过5亿票房,甚至在一月新片众多涌入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市场前三的占有率。而《“大”人物》则于1月10日上映,这部犯罪动作电影集合了王千源、包贝尔、王迅、梅婷等,目前票房已经破亿。
《来电狂响》和《“大”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翻拍片。翻拍电影的好处不言而喻,首先,能够“被翻拍”的都是经典影片或口碑影片,因为这样的影片有品质保底的作用,剧本架构完整,只要改编没有大的失误就不会太差。比如《来电狂响》改编自2016年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凭借其视角独特和品质的优秀,当年在意大利就票房大卖。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完美陌生人》便有了法国、西班牙、墨西哥、希腊和韩国等翻拍版本,可见这部电影是一个能够引发话题共鸣的作品。《“大”人物》则翻拍自韩国电影《老手》,该片2015年在韩国上映时,以超过1300万观影人次的成绩,成为2015年年度冠军。
第二,影片对于市场占有率会有天然优势,成熟IP会更加受人关注,与原创相比要省宣传成本。比如,2017年,吴宇森导演翻拍的《追捕》就是靠情怀和高仓健的名气吸引了相当一批观众进了影院。
双刃剑
翻拍片掌握火候很重要
不过,纵然有如此大的优势,为何中国的翻拍片一度也曾惨不忍睹呢?最大的难度就在于不知道如何将原版的价值核心落实到中国的土壤上,让翻拍之作既能保住原作的DNA,又能长成符合中国人审美、让中国人愿意融入的新片。
所以,翻拍作品是一个双刃剑,火候不够纯熟,一下就能让观众的火眼金睛感觉到。比如最近几年最失败的案例应该是《麻烦家族》了,该片过于贴合原著,被吐槽为不是翻拍,而是“翻译”。影片完全不考虑中国文化,直接对原版电影实行“拿来主义”——情节内容90%都是照搬,只是把其中的小细节进行了改变,把发短信换成打电话,把日本饭馆换成爆肚店,把日本鳗鱼换成北京烤鸭而已。而同样失败的还有2015年的《新娘大作战》,该片翻拍自美版,“中版”完全从原片照搬故事情节,甚至连原版的缺点也照单全收。
如果说过于贴近原版,有懒惰的抄袭的“赝品”之嫌,那么,是否距离远一点就好呢?也不尽然,比如,吴宇森导演致敬高仓健的《追捕》最终反响平庸,因为它除了名字还剩杜丘和真由美之外,其余的几乎已经完全不同,故事走向也完全失控,不像是在致敬高仓健,倒是像致敬吴宇森自己的《英雄本色》,致敬他的光辉岁月。
殊不知,吴宇森版《追捕》和高仓健版《追捕》相距40年,拍摄、上映时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宇森已不再是当年拍摄《英雄本色》时的吴宇森,观众也有了更多的观影经验。一切都在变,如果还以为仅仅靠《追捕》的经典声名就能够带来轰动效应,无异于刻舟求剑。
由此可见,翻拍要克服文化隔阂的困难,通过对于原版神韵的把握,来传承精髓,又要有超越原作的新意,练就这种换形不换神的功力是非常难的。之前的很多翻拍作品,要么能力有限,拿捏不住原版的精髓,搞不清“致敬”还是“颠覆”,让翻拍作品味同嚼蜡;要么就是只靠投机来驱动,缺少敬畏经典之心,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再拍部经典的想法,而是直奔赚钱二字而去,在改编中敷衍了事。
本土化
新电影人深耕此类细节
不过,多年来翻拍失败的教训并非没有意义,中国电影人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之中,当翻拍不灵的路都被走遍之后,新的电影人开始往本土化方向深耕。
此次中国版的《来电狂响》便因接中国地气而著称,既保留了《完美陌生人》最原始的立意和结构框架,又加入了大量本土化的细节。可以说,《来电狂响》描摹出的完全是一幅中国当代的浮世绘,比如,手机对于人们的捆绑、婆媳关系的复杂、网红和快递小哥的冷暖、职场性侵的丑恶,这些都是当下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编剧们巧妙地用多条线索的散射,来淡化原版的戏剧倾向,通过人文关怀让中国版本具有了动人之情。
主演马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觉得中国版更好看,这并不是自夸,正是因为原版基础太好了,主创们在这个故事上才能有更多的启迪,不自觉地在创作中完成了超越,让原版精髓完全融入在中国版中。
《“大”人物》在本土化方面也处理得非常成功,导演五百表示,在创作时几乎忘记了原版,只是保留了原版的那种紧张、酣畅和幽默的气息,与原版契合的点就是一个很轴的警察顽固地与恶势力进行死磕。此后,影片讲述的就是中国故事了,里面的生活元素全是中国的,比如学区房的焦虑、富二代的跋扈,而王千源、王砚辉、杜源三个在办公室“比谁伤多”的那段也是让中国观众最容易接受的笑点。而王千源演技的鲜明风格也让人们觉得这位本土警察很真,很有代入感,以至于看到最后,观众们完全忘记了中版和韩版谁更优秀。
2018年暑期档的爆款开心麻花的《西虹市首富》也一样是一部翻拍的电影,翻拍自1985年的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这是一部冷门电影,但是它的妙处就在于一个设定上:天降横财,但必须短期内花完,这种典型的“白日梦电影”,对于当下的中国观众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果然在2018年的暑期档票房突破了25亿。
该片导演兼编剧闫非和彭大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剧本阶段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如何让影片与观众更有共鸣上。本土化情节和现实的交织、错位,再配合上沈腾的东北幽默,立刻就出了笑料。不过,虽然该片的票房不俗,但也被部分观众认为是低俗的尬聊和尬笑,以至于影片的口碑呈现了两极分化。由此可以看出,翻拍本土化路程的艰险,稍有不慎就会功败垂成。
存隐痛
有时被版权方要求所限制
其实,翻拍对于中国影人来说还有“隐痛”,也就是来自于版权方的一些限制,这其中以日本最为严格。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的中国版与原版相比精彩度差了很多,其编剧之一黄海就透露,日本出版管理很严,他们对于很多权利的下放是很谨慎的:“据我所知,我们在改《嫌疑人X的献身》的时候,每一个字、每一个关键情节、每一句台词的修改,都是要经过东野圭吾先生本人起码是书面签字确认。”
东野圭吾对中国版改编提出不少要求,比如日韩版用过的情节不能再用,中方主创不能进行颠覆性改动等。这让中国电影人始料不及,认为日本版权方太重视自己的“IP”,把控力度超乎想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土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