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优酷的《以团之名》、爱奇艺的《青春有你》、腾讯的《创造101》蓄势待发;除此之外《明日之子》《超次元偶像》也都在酝酿下一季。偶像养成类综艺来势汹汹,打响了各视频平台的流量争夺战。
2018年的综艺选秀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流量狂欢,“土创”“菊外人”“锦鲤体质”“坤音四子”……中国网民即便没被这些标签砸中,也多半在海量信息里瞥到过杨超越、蔡徐坤这两个名字。偶像养成类综艺刷出了令人咋舌的数据:单期节目2亿次播放量起步,微博热门话题阅读量破百亿次不在话下,上千万专辑销量,难以估量的“带货”能力,饭圈文化的一次次破圈事件……
有此前情,难怪新年各大平台铆足了劲。他们所图无非是捧红“下一个蔡徐坤”“下一个杨超越”,无非是抓牢综艺里溢出的流量经济。但与火热面相对立的是,市场隐藏的危机已露出冰山一角。
首先就是竭泽而渔。各大平台都要选秀,练习生还够用吗?单以1月17日上线的《以团之名》为例,因为节目中出现了不少去年闯荡各偶像综艺的熟面孔,它被观众揶揄为“练习生回收站”。开年第一档节目的第一期就无法回避“回锅肉”,后续节目不容乐观。2018年火爆的两档偶像综艺,《偶像练习生》消耗了87家经纪公司的1908位练习生,《创造101》覆盖到了457家公司的13778名练习生。如果选秀、偶像养成类综艺年年办,根本等不及练习生冒尖,“新人”已经在到处“混脸熟”中被消磨殆尽。可以预见的明天,经纪公司是否迟早要去小学生里找苗子?
其次,你方唱罢我登场,练习生还有时间“练习”业务吗?新偶像的实力一直是去年颇具争议的话题。如今各家平台都搞选秀,练习生们“赶场子”都来不及,投入专业训练的时间可想而知。不仅练习生本身贸贸然扎进选秀而忽略自我提升,整个偶像养成、选秀市场也并未准备好接纳一拥而上的年轻偶像。
市场前端,为给综艺节目输送备选的练习生,培训市场已出现一些乱象。全国几百家经纪公司,竞争策略都是先下手为强。许多公司根本没想好如何培训年轻人,甚至根本不具备相关资质,他们大多抢到手再说,完全属于粗放式的初级阶段。
而在市场后端,尚没有成熟的平台能接纳、消化这批所谓偶像,辅助他们进一步成长,“出道即巅峰”成了多少选秀综艺佼佼者逃不脱的魔咒。目前,国内的流行音乐市场有着止步不前的迹象,专为新偶像准备的“打歌平台”未出现成功产品;影视市场更是到了去产能的边界,况且练习生们的才艺基本以歌舞为主,在影视作品里难有立锥之地;各类娱乐综艺节目几乎成了新人们出道后最可能的去处,但一方面平台拥挤,另一方面“一夜爆红”并无规律可循,几轮综艺上过还不能“出圈”的偶像,基本难以摆脱“速红速朽”的命运。
最后,如果拼钱拼时间的投票模式不变,广大粉丝的利益更会在不经意间被侵害。“超级女声”的时代,粉丝为偶像投票,最疯狂的也就是拿着全家人的手机不断发短信。但如今,赤裸裸的“用钱换票”已成为某些人的“路径”。为了获取更多投票权,粉丝可以购买赞助商产品或者视频网站专用投票定制卡。有网友直言,所谓才艺比拼,不过是流量决定胜负;所谓“公开投票”,不过是拼钱拼时间。
偶像养成类综艺来势汹汹,这背后固然寄托着一部分青少年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梦想。但与励志同在的,是一些平台与品牌的逐利心态——专盯那些“不缺钱,非理性,爱追星”的青少年,以便实现圈粉集资、投票造星、双方获利。如是格局下,被选上位的新偶像,未必才艺过人,只要“有颜值、擅出位、能煽情、会圈粉”;已出道的新偶像,未必成得了“真励志”的典范,因为成才路依旧依靠粉丝赔钱赔时间;至于另一些未能出道的练习生,只能在连年轰炸的偶像养成综艺里反复“回锅”耗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