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京沪高校老师热议教育:大学要重视育人

时间:2017-04-10

  中新北京网12月9日电 (记者 曾鼐)2016京沪高校学工部长论坛会议9日在京举行。两地高校老师热议教育工作,认为大学教育除了学术,更要重视育人。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如何定义大学。”史宗恺说,很多人会把大学定义为学术机构,即对教师的要求更多是关于学术要求。但他强调,大学首先是教育机构,其次才是学术机构。“要把教书育人统一起来。”

  史宗恺说,整个大学工作,如果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仅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的几年学习的话,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目标;衡量教育成功与否,要看学生毕业选择的时候所遵循的原则,以及他们毕业之后长期坚持的坚守。

  他说,假如清华的毕业生,毕业时的指导原则只是为自己过一份好生活的话,这就意味着清华教育的失败。但假如过二十年之后,这个社会说清华大部分学生毕业时候,是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有更幸福的生活,那意味着教育在一定程度才是成功的。

  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沙军很重视“德育教育。”沙军说,因为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具体体现,德育工作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社会性的教育工作恰恰体现了教育价值取向。

  “因材施教,要落到每个学生的纵深发展。”沙军说,既要尊重学生内在心理需求和个性需求,也要让他们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方面全面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也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带来影响和冲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

  上海交通大学学指委秘书长林立涛说,中国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有几个特点:

  第一,爆发式成长,中小学阶段主要生活以知识积累、考试和升学为主,没有太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到大学突然发现面对太多的选择,这种内容是爆发式的;第二,跳跃式成长,初中、高中生活模式变化不大,但到了大学是从一个状态跳跃到另外一个状态,并不是很自然的过渡,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第三,失重式成长,中小学阶段有家庭等约束,但到了大学后,一下子束缚没有,会有一个失重的状态,重新找到自己的重力要有一个过程。

  林立涛说,要更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展工作,做好中学到大学的衔接,并重视各类学生组织的建设。

  针对高职教育,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长沈杰说,要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实际操作,多跟行业、企业结合。

  沈杰说,要把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深深植根于教育中,着眼于学生个体发展,推动终身学习。沈杰强调,师资队伍很关键,要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培育。(完)

  • 上一篇:北京儿童医院专家分析:孩子感冒发烧何时该去医院?
  • 下一篇: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将建文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