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练三伏的中国冬奥健儿,让坐落于首钢园区内的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格外热闹。训练中心由四大场馆组成,其中冰壶馆、花样滑冰馆和短道速滑馆已投入使用,冰球馆将于今年底完工。这四大场馆也被称为首钢“四块冰”。
“四块冰”是我国冰上健儿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大本营。从6月开始,国家冰壶队、花样滑冰队和短道速滑队已先后在这里操练起来。作为“东道主”,首钢不仅为冰上健儿们提供了专业的训练场地,也用细致入微的服务保障让他们的备战更安心。
精煤车间变身冰上训练馆
在花滑训练馆内,国家队选手们随着音乐在冰面上翩翩起舞。场边的仪器实时显示着馆内的温度和湿度,墙上挂着的大屏幕则清晰地记录着每名选手的心率等信息。
花滑训练馆是原首钢精煤车间的一部分。300米长、60米宽的精煤车间如今被分成3个部分,由东到西依次是冰壶、花滑及短道训练馆。紧邻车间的运煤车站将在年底“变身”成一座有4300个座位的专业冰球馆。
首建投公司工程建设部冬训中心项目负责人曹雷告诉记者,“四块冰”利用原厂房的框架和支撑系统,加入了专业的保温、制冰、除湿等配套系统,体现了新旧结合、新老传承的概念。
“四块冰”均为30米×60米的标准冰场,场馆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安装了LED扩声、影像回放等先进体育专项设施,并配套设计了运动员休息室、医疗室、体能训练区、舞蹈房等空间,达到专业级、赛事级、国际级水准。
“四块冰”的高水准也体现在细节上,比如冰面的制作对水质要求很高,需要对水进行软化、净化后,再均匀地喷洒浇筑。曹雷说:“一块冰的制作周期是10到15天,比如冰壶馆就浇筑了10天,每次浇10厘米厚,是一层层地铺上去的。无论花滑队还是短道队,都对冰面质量十分认可。”
据了解,未来首钢将利用国家队训练间隙,向社会俱乐部、学生开放“四块冰”,让更多冰上运动爱好者来这里体验滑冰的乐趣,并逐步承接冰上赛事与活动,为推动北京西部城市复兴、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炼钢工人转型成为制冰师
在运动员训练间歇,负责制冰、扫冰的刘博强赶紧跳上扫冰车,麻利地对冰面进行清理。别看他动作熟练,其实一年前,他才第一次踏上冰场。
作为一名在首钢厂工作了20多年的钢铁工人,去年7月,刘博强开始到首都体育馆学习制冰、扫冰技术。3个月的培训后,他发现,和炼钢相比,冰上的学问更有意思,“最开始就是觉得新鲜,我没滑过冰,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接触后发现自己很喜欢这行。”
于是,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制冰师、扫冰师,刘博强过去一年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到首体学技术。
国家队入驻后,刘博强每天5时就要到岗,为运动员的训练做好准备工作;晚上9时,当运动员结束训练后,他还要做好冰场的清理和保养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刘博强认为,服务北京冬奥会的荣誉让一切都变得值得。
在“四块冰”,像刘博强这样经历过转型的职工还有很多,他们从事着保洁、安保等服务性工作。北京首钢园运动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郭晓民坦言,从纪律性强、上下班时间固定的产业工人,转型成为根据服务对象情况安排上下班时间的服务业从业者,过程确实有很多艰辛,“不过,过去一个月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大家都以‘奥运标准、首体经验、首钢纪律、国家形象’这16个字敦促自己。”
服务保障工作细致入微
在“四块冰”开练的同时,国家队的选手们也住进了训练馆北面的公寓楼。据曹雷介绍,公寓楼共有88个房间,每个房间的使用面积达30平方米,并配有丰富的生活设施,楼内还有独立的餐厅、厨房和食品储藏区,运动员们普遍表示,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明年4月还将有4栋公寓楼完工。届时,总共5栋公寓楼能够服务近500名运动员。曹雷透露,公寓楼在设计建设时考虑了“后奥运时代”的应用,“首钢成立了酒店管理公司,与洲际酒店公司合作,‘后奥运时代’就会把公寓楼托管给他们。”
在运动员看来,吃饭是大问题。为了让冬奥健儿吃得好、吃得放心,首钢集团协调各方资源,与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对接,维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原有的采购渠道,对每批次肉食进行兴奋剂检测,保证食品安全,并根据运动员训练强度调整食谱和菜式。
此外,首钢集团还为几支国家队办理了车辆、人员进出首钢园区的通行证,保证运动员出行的安全与便利。(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赵晓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