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车棚变身智能车棚,居民停车占用的消防通道疏通了,红色塑胶步道铺设上了,文化长廊更有文化味儿,物业服务也更给力了……在朝外街道吉庆里社区,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就发生在居民身边,这些都是“全要素小区”建设探索的一部分。
“全要素小区”,指的是在设施功能上全方位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小区。在去年开始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全要素小区”建设试点范围又扩大到朝阳区43个街乡的57个小区,预计今年11月底前将完成建设。
精治
车棚门禁都是智能化
过去,吉庆里社区工体西里小区的车棚,就是一个老旧简陋车棚,设施落后。由于没有安保设施,车子还有被盗的风险。如今可不一样了,小区委托一家专业公司进行改造,摇身一变成了智能车棚。
智能车棚不设专职看管员,在车棚停车的居民,将领到一张智能卡,刷卡后,车棚门就自动打开。车库内,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按车分类,各成一排,井然有序。自行车、电动车车身还嵌有一块芯片,确保一张卡对应一辆车,如果错推了别人的车,即便刷卡门也不会打开。
“智能车棚比原来安全多了,停起来干净整洁,不像以前那样乱糟糟的了。”一位居民对这个新车棚赞不绝口。车棚内的每个电动车位前,还安装有充电桩,居民可直接扫描插座边的二维码,网上缴费后就可以自助安排充电时长,时间一到,充电桩就会自动断电。停车位的收费也挺实惠:普通自行车每月5元,电动自行车每月15元,电动三轮车每月30元。
不光车棚智能化了,楼门门禁系统也在升级。吉庆里社区书记徐爱民介绍,门禁系统可采取多种方式开门,比如身份证刷卡、设置临时密码或者手机APP远程开锁,门口门禁屏幕上还能推送各种服务通知,深受居民欢迎。此外,小区外墙变成了文化长廊,吸引不少行人驻足停留。朝外街道是北京“全要素小区”建设的首个试点,整合环境、安全、出行等要素,解决了一堆困扰居民的烦心事儿。
共治
社区引导居民拿主意
朝外街道属于较早的建成区,光老旧小区就有39个,设施老化、功能缺失的现象十分普遍,小区管理也明显跟不上。“对老旧小区改造升级时,存在零打碎敲的现象,更偏重物质环境的修补,缺少对小区品质和功能再造的整体考虑。”朝阳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正是探索“全要素小区”建设的一个出发点。
在探索过程中,朝外街道办副主任孙伟说,他们摸索出了“七有”的标准,即老旧小区要有物业管理、居民自治队伍、绿地保洁、安防系统、垃圾分类、楼门文化、议事平台、街巷管理。
硬件改造好了,后续维护更是考验小区长期治理的一道坎儿。以吉庆里社区为例,社区14栋居民楼,分属于7家不同的产权单位,在2016年之前,一直没有物业管理,基本上由多家产权单位轮流派出一人管理小区。这些人只负责打扫卫生、简单维修,算不上真正的物业服务,被居民们称为“准物业”。物业管理缺位,直接导致小区环境、交通等各项服务一团糟,居民意见很大,更别提缴纳物业费了。
后来,在社区引导下,多家产权单位共同协商,决定7家“准物业”全部退出,通过招投标引入一家专业物业公司。现在的物业公司经理李善钊说,经过两年多的整治,小区停车、环境等各方面明显改善,居民也渐渐尝到“小区有人管”的甜头儿,居民心里顺了,物业费缴纳率已经超过90%。
现在街道还按照社区划分出39个居民自管会,让居民自治,自己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实在谈不拢,居委会再出面协调。
探索
更新小区五大要素
“从功能、空间、环境、人文、管理等五大要素着手,实现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朝阳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7年开始,朝阳区在朝外、东湖、亚运村、六里屯等街道探索“全要素小区”建设。今年“全要素小区”建设又扩大到43个街乡的57个小区。目前已有20个小区完成“全要素小区”改造,预计到11月,这57个小区将全面完成改造。
作为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一种尝试,市疏整促专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朝阳区率先推出“全要素小区”治理概念,其实是当前全市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加强社区治理创新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目前各区在探索精治共治法治方面,已形成不少良好的实践经验,具体如东城的“小院公约”、石景山的“老街坊议事厅”等,这些都是居民自我约束、共同管理的自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