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街道旁、公园里、绿地中,一株株树木为我们送上片片绿荫、阵阵清凉,美化、保护了我们的居住环境。然而,这些树木有的已进入“中老年”阶段,出现了枯枝、树干空洞、腐朽、病虫害等状况;有的虽尚处“青少年”阶段,但由于受到周边环境、土壤等因素影响,也会出现一些健康问题。
为了让这些“绿色卫士”茁壮成长、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今年暑假,70多名大学生深入东城、西城的大街小巷,对分布在两区的4万多株重点树木进行全面“体检”。
每棵树都要测量分级定位
为发现树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避免因树木倒伏、枯枝脱落等危及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受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委托,开展了此次城市核心区的树木调查。此次调查共有来自林学、园林、水土保持等专业的7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共组成20个调查小组。他们的“体检”对象为两区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十余种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园林树木,包括油松、银杏、国槐、毛白杨、白蜡、柳树、元宝枫、悬铃木、栾树、臭椿等。
北林大教授刘勇介绍:“我们会将树木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其中‘优树’可以作为优化树木的案例,‘差树’则要进行重点治疗甚至清除,因此,我们会对优树和差树做详细测量,总结现状,开出‘药方’。”在调查中,队员们会用手机记录下每株出现树势衰弱、修剪不当、病虫害感染等问题的园林植物,测定树木各项形态指标,如树高、胸径、冠幅、树干通直度等;详细记录其生长环境状况。手机记录的数据被即时传送到后台数据库,负责数据管理的学生会将信息整合。此外,为了准确记录树木的位置,“树木医生”们还会用GPS、钉编号、画图和拍照的方式给树木定位。
顶着酷暑一天干满6小时
昨天早上八点半,广安门内大街的人行道上出现了三个黄色的身影,他们是负责行道树检测的三名学生。“胸径30厘米,树高7米,冠幅东西4米、南北6米,分枝点3米……”组长张广欣用卷尺环绕树干,又站远观望了一下,将数据一一报给负责记录的组员。
在一株树皮缺损腐朽的“病”树前,张广欣先是对树木的外观做了整体观察,然后用木槌敲击树干的不同部位,检测树木有没有空洞;又用钢钎戳进损坏部位,检查树木有没有腐朽;随后他拿出了大大小小三样仪器,对树木周围土壤的紧实度、酸碱度和电导率进行测量。“这棵树要评定为‘差’了,它的身上长了真菌,树干上还有虫洞。”张广欣解释道,“人体生病,免疫系统坏掉就会有病毒入侵;树也一样,会有真菌和虫害。”在填写好所有数据后,一棵树的“体检”才算完成。
每天上午从八点半到十一点半,三名调查员都会不间断地沿街行走,挨个儿为树木检查,经常忙到“忘了喝口水”。“一般情况下,我们上午三个小时大概能测90棵树;中午休息后,再测三小时,一整天下来可以测170到180棵树。”
在另一边的法源寺内,组长余韵也带领着两位组员对这里的树木做着“体检”。相比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人行道,法源寺则清静了许多,加上寺内人员的悉心保护,这里的树木健康了许多。余韵告诉记者:“我们上午遇到的唯一的困难就是,寺内的管理人员不让我们在树木身上钉标签。这个我们也可以理解,说明他们对树木保护还是很重视的。”不能钉标签,实际上加大了三人的工作量,他们只得自己手绘地图,对每棵树做详细的标记。
除了工作进度上会遇到问题,在绿地和公园里检查,大学生们还需要克服蚊虫叮咬:“经常隔着衣服就被蚊子叮了,一天下来好几个包。”
已检测完3.5万棵树木
“你们这是在检查树木吗?这仪器是检查白蚁的吗……”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路人上前询问。对于他们的问题,调查员们也会耐心回答,“每次讲清我们在干什么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鼓励我们,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支持。”张广欣说。
在一棵腐朽严重的大树前,张广欣用木槌敲击树干发出一阵“咚咚”声,一位在旁观望的大爷主动上前询问:“这棵树快死了吧?这是蚂蚁弄的!”张广欣解释道:“是树木先腐朽了,才有蚂蚁进来。”大爷接着又说:“给它加点儿肥,挂上吊瓶,就好了吧?”张广欣用钢钎插入腐朽部位,又拔出来,说:“这钢钎都伸进去15厘米了,说明腐朽问题严重,而且它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这棵树不大,倒不如换棵新的更实际。”
截至昨天,北林大这支“树木医疗队”已经检查完东城区的180条街道、3个公园以及西城区的120条街道、3片绿地、3个公园,检查完的树木共计35016棵,其中“优”树780棵、“良”树31727棵、“差”树2509棵。(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