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环境整治提升,2018年,东城区建国门街道西总布胡同改造后重新亮相——胡同里原本杂乱密布的架空线已全部入地,“开墙打洞”和违法建设已经不见踪影,外立面修葺一新,胡同内重新铺设了路面、新增了绿化,还实现了车辆单行禁停,成为建国门地区首条“不停车”胡同。走在长754米、宽5米的西总布胡同,天净、地净、胡同净,恬淡悠然、鸟语花香,与周围繁华的东单商圈形成了鲜明对比。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西总布胡同道路两侧已经施划上了黄色的禁停线,胡同口也设置了禁停标志,还有保安在入口处随时提醒来往车辆。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城建科副科长、西总布胡同巷长张晶说:“以前胡同里停车横七竖八的,两个车位的空间能停三辆车。胡同口还有几家小餐馆,来停车的直接堵住了胡同,甚至有一次发生了交通事故,把一位老人给撞倒了。”于是,从今年4月份开始,街道就在整治这条胡同的停车乱象,推行单行禁停措施,打造“不停车”胡同。
愿望很美好,可全长754米的胡同里,有44个院子,居民829户2370多人,还有一家医院、一所小学。习惯了路边停车的居民、单位和社会车辆,怎么可能一下子全走了?
“我们实行值日生制度,每天安排人在胡同里巡逻,发现有乱停车的,给车上放一张温馨提示小纸条,劝导车主尽快开走。不听劝阻的,拍下照片,通知物业来清理。”西总布胡同停车自管会组长、小巷管家王凤如说。
自管会成员还把违法停车的位置、车牌号、时间等记录下来,整理成“寻找违法停车规律”表。刚开始的一周时间,累计记录下82辆次,时间集中在夜间。交管部门还安排了一名交警、10名协管员到胡同来,对于违法停车执行处罚。
胡同里头不停车,那居民的车该往哪儿停?别担心,为了满足胡同居民的停车需求,建国门街道特地联系了附近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争取了该单位停车场内的140余个车位,专门给胡同居民使用,已经能够覆盖胡同内有停车需求的居民。“下一步,我们还要跟交管局配合,要在胡同内安装违法监控系统,专门打击违法停车、逆行等违法行为,大概一个月内就能安装上。”张晶说。
环境美了,秩序好了,贵在长期坚持与维护,热心的居民又在开动脑筋、贡献力量了。这不,在西总布胡同自管会下面刚刚又成立了一个小分队——西总布胡同环境卫生监督队。监督队目前已经有17名成员,有普通居民,也有社工,还有胡同的保安和清洁员,大家群策群力,自发地穿上红色小马甲,走街串巷。
据王凤如介绍,这个环境卫生监督队未来将开展多项工作,比如监督来往车辆,帮助保安进行无车化管理。“看到长时间停车的,我们要上去劝阻。”胡同里三个口袋公园绿植花卉的养护工作,他们也都自行承包认领,定期浇浇水、除除草。当然,胡同内要是出现不文明的行为,比如乱丢垃圾、乱放自行车,这些监督队的成员们也会挺身而出。居民们正用自己的力量,维护着西总布胡同来之不易的安静与美好。
亮点
天桥市场斜街:巾帼服务队开展共治共享
位于西城区天桥街道的天桥市场斜街,长300米,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这里既是北京“老天桥”的核心地段,也是“北京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位于街巷南口的“天桥”特色文化墙,通过一幅幅照片和图片,再现了老天桥的历史风貌,以及新天桥的发展变化,提升了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天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背街小巷“十有”要求,天桥市场斜街成立街巷自治共建理事会和志愿服务团队。特别是在街道开展的“巾帼建功示范街巷”活动中,组建一支包括辖区妇女代表、街巷长代表、社区工作者代表、沿街商户代表在内的“巾帼建功服务队”,开展共治共享和文明劝导。同时,“巾帼建功服务队”还对街巷进行美化和维护,按照季节更换花草种类,并通过居民、商户和辖区单位认养绿植的方式,让街巷的整体风貌变得更美好。如今这条斜街已经成为居民共同的家园,大家都把自觉维护街巷的环境当成自己的事。
右安后巷:居民组建“美巷”服务队
去年4月,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对右安后巷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通过拆除违建,封堵“开墙打洞”,关闭违规经营等手段,整治环境乱象,为周边居民打造一个安静的胡同环境。
右安后巷长度只有186米,却长期集合了违法建设、开墙打洞、无照经营等多种违规行为。为了治理这条“乱巷”,街巷长走访周边居民,摸底数建台账,联合多个部门和居民代表一起开碰头会,得到居民的一致支持;由在职社工、社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物业公司代表等组建的“领洁护园”小组,也深入胡同中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经过联合执法,右安后巷27处近400平方米的违法建设被拆除,封堵擅自开墙打洞16处。违建拆除后,右安后巷至少腾出了3米宽的路面,疏通了消防通道,缓解了交通拥堵。社区志愿者还自发组建了“美巷志愿服务队”,每天两次定期巡查胡同,劝导市民不文明行为,以实际行动投身到美好家园的共建共享中。
东高房胡同:给房屋做保温墙
东城区东高房胡同位于景山公园东侧,全长149米,宽6米。这条胡同同样也是历史悠久,在清代属于皇城,乾隆时期曾被称为高房胡同,光绪时期改称东高房胡同,民国时期称东高房,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高房胡同。
东高房胡同多为居民住宅。整治违法建设、封堵开墙打洞之后,走在如今的东高房胡同,能真切地感受到何谓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气息。偶尔响起的自行车响铃,更是衬托出胡同里的静谧。
据景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胡同房屋的修缮,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这条胡同也属于居住型胡同,老百姓的居住需求应当得到最大的满足。此前,有不少居民反映,冬天屋里冷,于是,在提升修缮的过程中,街道专门给房屋的外墙加了保温层,尤其是原保温层损毁严重的,在墙面上做了一层保温层,再在外面贴砖,每一块砖都堆砌地整整齐齐,墙每一处转角都进行了精心细致的打磨,并且还做了勾缝处理。
记者手记
解决胡同停车难题西总布提供了样本
关于西总布胡同,给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张夜景照片,宽敞明亮的胡同被清扫得一尘不染,在夜灯的照耀下显得十分静谧。胡同笔直地向远处延伸,可以看到中国樽巍然矗立在画面深处,老北京胡同的宁静与都市的繁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老胡同回归原貌之后,对北京这座城市所蕴含的传统与现代意义的另一种新的诠释。
对于如何让老胡同焕发生机,各区、各街道都有自己的亮点子,西总布胡同推出单行禁停措施,为的就是让胡同回归生活、回归精密、回归有序。但时代不同于以往,在居民的停车需求与胡同保护发生了冲突时,这也对新政策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人性化要求。可以看到,这里并不是单纯的一刀切,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建国门街道及时地为居民找到了共享停车场,可以说,一方面是为当前本市解决令人头疼的胡同停车难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另一方面,在为老百姓解决了当务之急的同时,也为胡同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