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中国医师节 | 首个医师节,他们是这样过的

时间:2018-08-20

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全国339万执业医师,有了自己的节日。这一天,广大医生是怎么过的?8月19日,记者走访北京市部分医院,见证了医生特殊又普通的一天。

地点:北京急救中心人物:120随车医生尉建

两分钟之内发车是“铁律”

早上,还不到7点半,北京急救中心急救设备供应室里,急救医生尉建已经忙活开了,检查急救箱里的药品、注射器、绷带等常规急救物品是否齐全,氧气瓶内氧气是否充足,呼吸机能否正常使用……“随时待命,两分钟内出车,所有准备工作就得提前做好。”尉建手上不停,头也不抬地说。

很快,第一条发车指令来了:北京南站附近一位女士身体不适,且出现了低血压的情况。

“小高,东西带齐了,咱们走!”尉建一把拎起急救箱,招呼车组的随行护士高硕出发,从接到指令到急救车开出院门,前后不到一分钟。

急救车刚一开上前门西大街就遇到了红灯,尉建不放心病人,正想打个电话问问情况,手台里传出了120接报中心的指令:“刚才南站的病人打电话退车了,说之前血压没量准,现在好多了,要自己打车去附近医院,你们回吧……”

白折腾一趟,尉建也没有丝毫不悦,“这种情况很常见,不论车组接到指令时描述的病人病情是否危重,我们都要保证在两分钟之内发车,这是我们的‘铁律’。”

11点,食堂里,尉建刚往碗里盛了一勺汤,出车指令来了,他立刻放下碗,又出发了。

患者是一位老人,头疼、眩晕、血压升高,已经起不了身。坐上急救车,尉建立刻拨通了接报中心传来的病人家属电话,“您好,我们是120急救的,我们已经出发了,您别着急,先和我说一下病人的情况,有没有基础病史,之前几天有没有觉得哪儿不舒服?”

“老人现在晕得厉害,特别难受……昨天摔了一下,缝了两针……没什么毛病,平常身体挺好的……你们快来吧!”电话里传来病人家属焦急的声音。尉建一边安抚家属的情绪,一边继续询问老人的具体情况,同时指导家属让老人保持平躺,室内通风。

10分钟后,急救车停在居民楼下,尉建跳下急救车,拎起急救箱冲进了电梯,急救辅助员推着病床紧随其后。

老人躺在床上,头上裹着纱布。尉建俯下身子,轻轻在老人耳边问,“您能听见我说话吗?举举左手。”见老人回答了自己的话,又准确做出了动作,尉建紧皱的眉头舒展了些,连忙招呼护士给老人量血压。“老人意识清醒,你们别害怕。”尉建对患者家属说,又仔细询问了头上外伤的情况。家属表示,老人前一天因为头晕摔倒了,头部缝了针。“那还是得到医院拍个CT,老年人头部受伤后可能发生迟发性脑出血。”

经过一番检查,血压、心电图均正常。尉建找来担架,和同事、家属一起把老人抬上病床。临下楼前,尉建还细心地叮嘱老人家属,“带好现金、医保卡,给拿个塑料袋,怕老人头晕想吐。”

楼上楼下跑了两趟,身材微胖的尉建有些喘,“其实这已经很好了,还能坐个电梯,遇上老旧小区,没电梯,六七层楼把病人抬下来的情况多了!”

到了宣武医院,尉建指导家属给老人挂了号,又安排好了病床,把老人的情况一项一项和住院医生交接清楚,尉建这一趟的急救任务才算全部完成。

等回到急救中心,已经接近12点半,同事替他打好的饭菜早就凉了,尉建狼吞虎咽,5分钟“解决战斗”。

“急救医生吃饭都快,因为没准儿下一秒派车指令又来了,见缝插针地点补一口就行了。”尉建嘿嘿一笑,圆乎乎的脸上,眼睛弯成了一条缝。“我们尉大夫来中心的时候可是瘦小伙,这可都是压力型肥胖。”同事调侃尉建,尉建挠了挠头,“没办法啊,值夜班,饮食也不规律,可不胖嘛。”

地点:北京友谊医院人物:急诊科大夫李振华

在急诊科里过节很有意义

“32床抢救完了还需要观察,2床、3床还要进一步治疗看是否转入心内科。”早上8点,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抢救室难得地清静了一会儿,夜班大夫小声地向李振华医生交班。

李振华这天值的是白班,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接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巡查抢救室的危重病人。

“您今儿心里还难受吗?昨晚睡觉还舒服吗?”抢救室3床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由于房颤(持续性心律失常),长期服用药物导致心动过缓,上周五上午在家突然喘不过气,经过抢救,生命体征平稳了,可心律还是忽高忽低。

看到医生过来,老人的女儿马上凑过去。

“老人心律还是偏慢,我建议转去CCU(心脏监护病房)。之前你们好像不太愿意,现在的想法呢?”家属还在迟疑,病床上的老人拉住李振华的手,“大夫,我听您的。”

跟家属沟通完,李振华赶紧回到护士站,沟通老人转入CCU的事。这时,抢救室里突然传来呻吟声,李振华赶紧跑到32床旁。

32床的老太太打着点滴,在床上蜷缩着。老人由于急性脑出血前两天送来抢救,虽然已经脱离危险,情况稳定,但偶尔还会非常痛苦。“我们想转到家附近的医院,不想总是这么来回跑。”看着病床上的家人,家属提出要求。“病情平稳,可以转院治疗。”李振华检查后表示。

这边还在解释着,突然一声呼救声传来:“大夫,大夫,快来看看我妈妈!”一位老太太被推进了抢救室。

“什么病?”“急性脑血管病。”“神志还清楚吗?”“很清楚。”李振华和护士简单沟通了一下,便安慰家属,“别担心,神经内科医生马上到,先安排病床。”这时,另一位医生给李振华带来了好消息,“3床病人转入CCU安排好了。”

急诊室的每一天,都和这个战斗的清晨一样,交替上演着悲伤和欢喜。

查房一圈下来,18位内科患者花了李振华将近两个小时,中间还处理了两起突发病情,一口水没喝。这样的工作节奏,对于干了18年急诊工作的李振华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说起医师节,李振华也非常开心,“这是社会对我们的认可。能在属于我们的节日里,在急诊科里过节很有意义。”

中午11点,抢救室的病人家属开始探视,李振华回到医生工作站,开始梳理病人化验结果,接下来,他还要和其他医生一起,为每一位病人制定诊疗方案。

地点:首都儿科研究所人物:儿科大夫李颀

孩子康复出院是最想要的礼物

不到8点,首都儿科研究所住院楼6层外科病房,普通(新生儿)外科副主任医师李颀换好白大褂,匆匆走进病房。

一天的工作,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哭闹声中开始了。

看病人、开医嘱、做处置,甚至还可能随时因患儿的突发病情而上手术……当天,李颀和另两位医生,负责守护病区里的90多个小患儿。

“医生,您帮我看看,孩子手术后排便不太好……”在病房门口,一位怀抱患儿的家长堵住李颀,焦急地询问。“孩子肛门的吻合口是通的,应该是伤口有些肿胀,导致排泄物过不去……”说着,李颀取来一支注射器,给孩子注射了几毫升促进肠道蠕动的药剂,“再观察半小时看看。”

查房期间,李颀的手机不时响起。他一会儿跟同事沟通手术安排,一会儿又远程指导其他医护人员处理患儿的各种突发小状况。

37岁的李颀已在首儿所工作了11年,他的专长就是儿童外科肠道疾病。“在我们科,收治的绝大多数患儿都集中在肛门闭锁、巨结肠、胆道闭锁和胆总管囊肿这四大类疾病。”李颀告诉记者,这些听起来凶险异常的疾病,在儿外科却很常见。

在李颀他们科,“白加黑”是工作常态,遇到大值班就得24小时连轴转,甚至更长时间。最忙时全科一天就有20多台手术,一个人一天5台手术是常事儿。

9点40分,李颀被一通电话紧急召走了。在新生儿内科病房,一个刚出生两天的小患儿,因肺部畸形需要会诊。整整一个小时,李颀和超声科、放射科、胸科等多个科室的医生一起,为孩子下一步治疗商量对策。

等电梯时,摘掉口罩的李颀脸上露出一丝疲倦。其实,对双休日值班李颀和家中的妻女早已习惯。李颀说,对家庭自己基本是“大撒把”,上幼儿园的闺女全交给妻子照顾了。女儿说:“爸爸要把更多时间留给其他生病的小朋友。”而他的手机里,存着不少小患儿康复后笑容灿烂的照片。李颀说,很亏欠自己的女儿,但其他孩子康复出院的时候,就是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一刻,这些,是他最想收获的医师节礼物。

下午,记者临走时,李颀再次被患者家长们“围堵”。这次大值班,他一直要盯到8月20日晚上8点;而紧跟着的一个白天,他还要到外科出一天门诊……

  • 上一篇:北京市公安局升级“禁酒令”半年问责9名干警
  • 下一篇: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周边最大学校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