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决策、集体办事、共同研究……首推“小巷管家”的东城区龙潭街道,现在已经成立了13个“小巷管家团”,有的“小团”三五个人,“大团”也不过10个人,但他们每天忙活的,却都是居民身边的“大事”。记者昨天从龙潭街道获悉,目前,由“小巷管家团”提出的社区自治项目已经达到15个,包括停车管理、楼门文化等在内多个项目已经在试点推进,其余项目也正在进行调研评估。
管家团让老旧宣传栏“新生”
在光明社区1号楼门前运动小广场的宣传栏,出自小巷管家宋雅军和她带领的小巷管家团之手。以前的宣传栏,也就是贴报纸、宣传海报,几乎没什么人看。宋雅军说,“后来我们就把社区和我们管家团做的一些活动的照片打印出来贴上去,好多街坊都能在宣传栏里看见自己或是亲人朋友,大家还在宣传栏跟前讨论当天的活动,说下次再有活动他们也要参加。”
团员们随即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分好了工,擅长摄影的刘叔叔负责拍照,报社编辑退休的张阿姨负责筛选照片,擅长文字工作的李阿姨则承包了撰写文字宣传材料的工作,还有喜欢画画的社区居民自发参与其中,把自己画的宣传画“贡献”出来,丰富宣传栏的内容。“以前宣传栏没人看,现在好多居民见着我还催着我们更新。”
团队力量解决老小区停车难
幸福社区是龙潭街道的一个老旧社区,停车难是多年以来的顽疾。首先想到要借助团队力量解决这一问题的是火桥北里的小巷管家杨玉崑。为了了解居民诉求,杨玉崑和她的团员们挨家挨户发“停车管理调查表”,收回的292份问卷中,62.8%的人愿意进行停车管理。
在与专业停车管理公司沟通多次之后,小巷管家团还参与了现场测量确定停车位。杨玉崑告诉记者,原本觉得这是专业人士的事儿,但是停车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专门邀请了小巷管家团的成员,觉得“咱们的小巷管家人熟地熟,能考虑很多综合因素”。果然,在规划停车位的时候,小巷管家对哪条路哪几户住着老人行动不便需要轮椅,应该把路留宽一点、哪片地方是违法建设整治的重点,是不是应该向街道提出建议建设停车场等问题“门儿清”,连停车管理公司的专业人员都不住称赞,佩服小巷管家的脑中装着幸福社区火桥北里的“百科全书”。
如今,社区召开了由居民代表、社区、停车管理公司等多方参与的征求意见会,第二轮调查问卷已经发放到居民手中,初步确定了固定车位、错峰停车等原则。
3个项目已通过审核试点推进
记者了解到,龙潭街道在“小巷管家”的基础上组建了“小巷管家团”。在前期管家申报的基础上,进行考察研究组团和开展项目的可行性。考察成熟的可试点组建“小巷管家团”,邻近的几条小巷划分为一个区域,3至10名“小巷管家”形成一个“管家团”。区域内的建设管理,由管家团成员共同商议,形成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办事的社区建设新局面。
此外,管家团的成立和团长推选由试点区域居民和“小巷管家”自行决定,管家团因地制宜选择在街巷内开展服务项目,街道和社区不过多干预。为加大管家团开展服务项目的可行性,街道也将为管家团对接社会组织进行专业指导,社区可引导管家团成员带领居民在社区议事厅,运用“表议决选做评”参与式协商六字流程,共同在家门口做身边事、叙邻里情、享共治果。
龙潭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街道的13个小巷管家团共提出15个社区自治项目,包括了停车管理、楼门文化、楼门自治、为老服务等方面,街道将对每个项目进行审核评估,通过审核的将正式立项并进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现在已经有3个项目进入试点推进阶段,其余项目也正在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