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店开设几家?书店是否要配备?历史文化街道如何打造……日前,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委获悉,通过多次社区座谈、大数据抽样和深入研究,市商务委会同市规划国土委研究形成了“北京市街区商业生态配置标准”。据悉,目前该标准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市民可通过邮件和官网反馈。
每个社区将配2个菜店
《北京市街区商业生态配置标准指导意见》确定了商业设施配置规模和服务半径,居住配套设施服务半径在500米以下,社区级商业中心服务半径在1000米以上。标准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基本便民商业设施城市社区全覆盖。届时,北京市每个城市社区将配备不少于2个蔬菜零售店、1个便利店,每3000人将拥有1个早餐店,平均每个社区拥有1家社区超市、美容美发店和末端配送站点。
对于短期内难以完全补齐设施短板的街区,标准提出,可考虑引入维修、洗染和家政等居民日常消费频次不高且“互联网+”服务渗透较高的业态。到2035年,街区商业业态在完成“保基本”的前提下,应积极引入文化、体验、健康等消费业态,包括书店、花店、咖啡厅、健身、品质餐饮、药店、宠物服务、自动贩售、早教及成人培训等。
标准还提出,品质提升类社区在布点时应该考虑社区居民生活规律,在社区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中,根据业态消费特点,进行有序配置。到2035年前,全部城乡社区需达到配置标准。
用腾退空间填充社区商业
为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品质化消费,提高不同人文环境、交通环境下的街区生活宜居度。我们针对“历史文化类街区”、“交通枢纽类街区”和“高密度街区”等各类街区提出了差异化的配置意见。
作为核心区的东西城将重点促进旧城内历史文化街区所在的胡同社区、老旧社区的基层商业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过程中合理利用腾退空间填充社区商业空间。
结合核心区人口老龄化和建设规模等特点,一些历史文化街区所在街道千人平均社区商业网点数量应不少于12个,基本便民商业网点数量占比不低于80%,品质提升业态建议配置药店等便民便老健康服务业态,布局上应优先通过沿街布点,或在步行可达性较好的社区内部区域布点。
同时,标准中提出,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区将在承载城市行政办公功能的同时,打造街区商业服务示范区,充分利用36个家园中心辐射本街区生活圈,适当引进具有一定文化品质的商业业态。
有条件社区可配电影院
对于本市新建社区,标准明确应严格按照《北京市居住配套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居住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总体规模按600-700平方米/千人建筑面积配置。其中,菜市场配置标准为建筑面积50平方米/千人。小型社区菜市场建筑面积500-1000平方米,中小型社区菜市场建筑面积1000-1500平方米,大型社区菜市场建筑面积2000-2500平方米。生鲜超市、社区菜店、综合超市、便利店、早餐(餐饮)店、理发店、家政服务点、洗衣店、便民维修、药店、末端配送点等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为建筑面积535-625平方米/千人。小型商服(便利店)配置标准为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千人。同时,新建社区中,至少配置一个社区级商业中心,保障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不低于12个/千人。
据悉,在意见征求期间,市民可将个人的意见、建议发送邮件至ltghc@bjcoc.gov.cn或在北京市商务委门户网站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