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北京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要求,8月23日,北京市201家市级部门在首都之窗及各部门门户网站公开了2017年部门决算,从细化公开内容、公开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扩大公开范围、增强决算可读性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了2017年市级部门决算公开力度。
公开内容
公开决算报表等四方面内容
部门决算综合反映了年度部门收支执行情况。市财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韩杰介绍说,此次公开的2017年市级部门决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部门决算报表。主要通过10张决算报表来反映年度市级各部门的收支执行、“三公”经费支出、政府采购等决算情况。
二、部门决算说明。主要反映市级各部门的基本职责、机构设置情况、收入支出决算总体情况、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基本支出决算情况等说明。
三、其他重要事项情况说明。主要反映市级各部门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情况、机关运行经费支出情况、政府采购支出情况、国有资产占用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拨款收支情况,以及专业名词解释。
四、部门绩效评价情况。主要反映市级各部门绩效评价开展情况,以及每个部门的一个预算项目执行情况的自评价绩效报告。
公开亮点
9张报表细化为10张
韩杰表示,2017年市级部门决算公开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细化了公开内容,优化部门决算公开报表,由原有的9张报表细化为10张报表,按照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分别反映部门经济分类基本支出决算情况,丰富了公开内容,便于公众更好了解部门支出情况。
二、实现了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公开全覆盖。在2016年30个部门公开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的基础上,2017年除涉密信息外,所有部门都公开1个部门自评项目的绩效评价报告,通过公开促进绩效管理工作的提升。
三、扩大了公开部门范围。韩杰介绍说,2017年部门决算进一步扩大了公开部门范围,实现了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市级部门,全部公开了部门决算。今年公开决算的部门数量由去年的156家增至今年超过200家,主要是由于司法体制改革后,区级检察院、法院和部分市级基层司法单位转为市级一级预算管理部门,因此增加了公开的部门数量。
四、增强决算可读性。增加专业名词解释,对公开内容中出现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名词进行解释,以便公众更好地理解部门公开内容,使决算公开信息易读易懂。
绩效评价报告公开全覆盖
2016年,市级部门决算有30个部门公开了项目自评报告,实现了从“摆数字”向“明绩效”的转变。记者注意到,此次,市级所有预算部门都要公开1个项目的自评价绩效报告,实现了绩效评价报告公开部门的全覆盖。
对此,韩杰表示,从2011年起,本市不断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经过几年时间,所有市级预算部门均已全面开展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范围、内容和环节上覆盖到所有部门。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此次部门决算公开,本市除涉密单位外,所有市级预算单位全部随部门决算公开了预算项目的自评价绩效报告,实现了绩效评价报告公开部门的全覆盖。“绩效评价报告对外公开,主要意义是向公众展示了具体预算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韩杰表示,做预算时,各单位均要设定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对“要完成的工作”和“要实现的效果”向社会公众做出“承诺”;到决算时,公开绩效评价结果则是向社会公众交上“承诺”的答卷,主动让公众检验目标完成的如何。同时,各预算部门也将结合绩效评价情况,特别针对评价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完善相关预算管理工作,更好地查漏补缺,改进工作,完善政策,强化资金的绩效管理理念。
增加解释让公众“看得懂”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决算公开让公众不仅“能看到”,而且“看得懂”,今年部门决算公开时,增加了专业名词解释。各部门对部门决算中出现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名词或支出内容进行说明。
例如,市教委解释了“高等教育支出”主要是反映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生资助、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的支出。
市民政局解释“三社联动”是指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专业服务机制,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动员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把多元服务供给实现在社区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服务供给方式和全新社会动员机制。
公开前景
“合民意看得懂”为目标
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据了解,本市长期致力于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提高财政透明度。在刚刚公布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金融与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201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财政透明度排行榜》中,北京市已经连续四年在全国蝉联榜首。
韩杰介绍,部门决算是各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账本”,反映出各部门贯彻落实重大方针政策的情况与承担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推动市级部门决算公开意义重大。自2011年首次公开至今,市级部门决算已迈入第8年。8年间,本市以落实中央对决算公开的要求为主线,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原则,不断深入推进决算公开工作。公开范围、公开内容、公开形式方面不断完善。2011年,本市有44家市级部门实现部门决算公开。到今年,已经有超过200家市级部门实现了部门决算公开。
作为部门决算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韩杰表示,下一步,市财政局将以“高质量”作为工作着力点,继续深入细致地推进公开工作。决算公开工作的“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合民意”为目标,继续细化丰富公开内容,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更全面、详实地公开资金使用的方向、结构、增减变化、执行绩效,提高公开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则是以“看得懂”为目标,决算数据多、专业性强,将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决算数字、决算管理工作进行解读说明,丰富解读形式,便于公众监督,推动决算公开质量的提升。
专家解读
助推政府治理方式变革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曹堂哲表示,部门决算公开是《预算法》的要求,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将部门自评报告随决算公开,是部门决算公开内容的新拓展、形式的新发展,体现了新时代国家治理讲求绩效的原则和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新要求。
曹堂哲说,“实现部门自评报告随决算公开全覆盖”是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标志性成就,正如大海中的“冰山一角”,需要扎实和宽广的基础工作做支撑,反映了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的系统性、基础性、综合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部门自评报告随决算公开全覆盖,促进了绩效管理主体责任落实,通过绩效自评和绩效自评报告公开,有效地促进了部门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此外,曹堂哲认为,此举推进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三全”体系的闭环,实现了系统正反馈和良性发展。同时,促进了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助推了政府治理方式变革。“在决算中实现部门绩效自评全覆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部门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聚焦于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自觉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提高了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曹堂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