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北京市第十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北京国际雕塑公园落幕。从8月18日开始至23日,全市16个区组成的16个代表团以及天津市、河北省代表团共4000多名各族运动员在6天时间内进行激烈角逐。本届运动会创造了多个第一次:首次增加了冬季民族传统体育冰蹴球、冰嬉和雪垒等“冰雪”项目列入比赛项目;首次邀请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协作地群众代表参加;京津冀三地首次互派代表团参赛参会。
“冰雪”项目首次亮相运动会
8月18日,北京市第十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石景山首钢篮球中心拉开帷幕,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石景山区各街道舞蹈队及各区表演团队表演和展示了民族特色歌舞、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京西太平鼓等非遗项目,其中,“冰雪”主题节目是今年的亮点。
据了解,为全方位展现冬奥北京周期的民族风采,组委会在设计运动会会标时充分考虑了冬奥特色,会标为正在进行滑雪运动的人物造型,表达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展望和祝福。比赛场地方面,冰雪体育中心作为7处赛场之一将承办本届运动会的冰雪竞演项目。
本次运动会首次将冬季民族传统体育冰蹴球、冰嬉和雪垒等“冰雪”项目列入竞演项目,这些新增项目充分融合了民族特色和冬奥元素,现已在各区和各民族推广并拥有成熟的竞赛规则。其中,冰蹴球具有浓厚北京历史特色,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之后得到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民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冰蹴球项目开始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此项运动首次在第十届民族运动会上登台亮相,让大家更加了解冬季传统运动,推动了冰雪运动的发展,为冬奥会打下冰雪运动的民间基础。
首次邀请津冀、对口支援地区群众参加
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从198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组团参加了10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先后挖掘出100多个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整理定型了30多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现场获悉,此次运动会共设珍珠球、冰蹴球、民族健身操、柔力球等12项竞赛项目,太极拳、健身秧歌等6项表演项目及助力脱贫攻坚、助力冬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系列主题活动,累计参与人数将突破2万人。
据介绍,本届运动会有多个创新点:更加体现出“交流交往交融”,更大范围吸收各民族运动员和在京工作的各族群众代表参加。天津、河北两地也组成多民族代表团参加开幕式及自选项目表演,加强三地体育文化深度交流合作。石景山对口支援地区青海玉树、内蒙古莫旗群众也参与了开闭幕式活动,展示民族地区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集中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工作时代主题。此外,邀请了冬奥组委队伍参与项目展示,展现石景山区冬季体育运动特色先行区建设和冬奥北京周期的民族风采。
首次采取大规模融媒体报道形式
昨日,在主题歌《山河之约》的旋律中,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会旗移交到延庆区区委书记李志军的手中,这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进入延庆时间。“通过直播,我不仅收看了我喜欢的运动项目,也看了闭幕式”,在一家体育公司工作的年轻小伙张利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虽然工作忙没机会到达现场,但通过直播平台,他也没耽误收看此次运动会。
据了解,此次运动会宣传报道工作实现了主流媒体和社会媒体的融合、多方媒体联动、全受众精准投放。集合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市区电视台、台网直播、运动会官方网页、区内媒体、区内互联网协会等多方技术力量和媒体资源,采取融媒体报道形式集中策划、统一调度,一体采集、各终端多元分发。通过新闻客户端、门户客户端、视频客户端、垂直客户端、聚合类多家媒体对开闭幕式进行全时直播报道。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不同的平台和方式了解开闭幕式及赛事盛况。宣传报道实现了融媒体全受众精准投放,仅8月18日的开幕式观看人数就达到310万。
现场
冰蹴球
在首师附苹果园中学篮球馆,一场室内“冰雪项目”比赛——冰蹴球正在进行,来自10个区的20支比赛队伍在这里一决高下。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场地两端是双方队伍的发球区,中间画着一个圆圈是得分区,场地两边还画有发球限制线。比赛中双方队员依次将比赛用球发向场地圆心,可通过撞击和阻挡的方式,来达到让本方球占领圆心的目的。比赛中以蹴出的球最终停留的位置计分,累积得分多者为胜。
此次比赛,石景山区代表队派来了15人规模的冰蹴球队伍。据领队王彦介绍,冰蹴球源自清乾隆年间满族的宫廷游戏“踢盖火”,其玩法很简单,规则与冰壶类似,但只能用脚踢。家住海淀区的王大妈觉得这项运动“很适合老年人参与”,她告诉记者,首先没有身体的直接接触,就避免了肢体冲撞的发生;其次,冰蹴球使用下肢,尤其是用足部进行蹴球,由于足部经络集中,穴位丰富,用脚蹴球可以间接起到足底按摩的效果,有益身体健康。
武术
8月19日,男子武术长拳选手孙培原以9.75分,夺得雅加达亚运会的首枚金牌。与此同时,北京市第十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武术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同一天,来自北京市16个区的武林高手齐聚石景山体育馆,切磋竞技,大展中国武术魅力。赛场上,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分别展现了长拳、南拳、咏春拳、太极、剑术等传统武术,尽情展示武术的精妙之处,剑法灵巧多变,拳法虎虎生风。
现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有很多选手年龄虽小但“武龄”可一点也不输成年人。经记者采访得知,有的小朋友是从小受到浓厚的武术氛围影响,还有的是出于“英雄崇拜”,才坚定了自己的学武之路。
据悉,武术套路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又被称之为“套路运动”。
推铁环
伴随着一阵“哗啷哗啷”声,推铁环这项“儿时记忆”的体育项目现身石景山体育场。比赛过程中,只见运动员一只手握手柄,另一端的“U”形钩子钩住铁环,快速向前推行。推铁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各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据了解,推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铁环是用直径8毫米的光圆钢制成,其内直径为45厘米。推环用的铁柄长70厘米,柄钩长度一般为3厘米。铁环上套有3到5个小环,推起来“哗哗”作响,十分悦耳。
据该项活动的裁判介绍,推铁环自娱性强,还可以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比赛的实质是比速度,一是直线前进的竞速,二是通过各种障碍的竞速。
柔力球
8月19日,花式柔力球比赛在北京市黄庄职业学校举行,来自11个区的237名选手参加比赛。比赛按照学生组和成人组划分,分别举行集体规定套路和集体自编套路比赛。
来自海淀区代表队的成人集体自编套路表演《水木清华》一亮相就引起了关注。十多名队员将中国武术动作和柔力球运动相结合,表演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队员们不时还要做出原地翻腾、跳跃等高难度动作,不仅表演要整齐划一,手中的柔力球还不能掉在地下,难度非常大。
队长王维燕告诉记者,他们是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从大一新生到研究生都有,学校有100多个体育项目社团,柔力球是其中之一,“柔力球不仅是老年人青睐的运动,在学校也很受年轻人的喜欢,是全民健身的有效运动之一”。
现场特写
战国时期体育运动有哪些?
老物件“讲述”700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00余件自战国以来的民族体育文物和现代体育器具、220余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照片、20余分钟多媒体视频,系统“讲述”了我国700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此次运动会主题活动之一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也同步在石景山开幕。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文化展展出了不可多见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物:带铤青铜箭镞(10枚,战国)等文物,见证了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引发的体育运动;鎏金胡腾舞铜俑(唐)等文物,则反映了唐朝多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春水秋山玉雕(元)和金绣卧鹿团窠纹弓囊(元)等文物,则表明射箭类体育运动源于秋猎一类的生产活动;木雕彩绘蒙古象棋(清)等文物,则说明棋艺类民族体育源于古代北方民族的娱乐精神。特别是元代盛行的“贵由赤”长跑赛事,比现代马拉松的创办要早600多年;宋代开始在北方民族中盛行的冰嬉运动,早于现代冰球运动800多年。这些文物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也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国家民委直属中国民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覃代伦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并且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特色,南方和北方生活方式不一样,所以体育运动也不一样,这些文物都是历史中各时代各民族体育的见证。目前,已有137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运动会标识融入冬奥元素
在运动会中,“正在进行滑雪运动的人物造型”的标识随处可见。据组委会负责人介绍,这个标识融入冬奥元素,表达了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展望与祝福。同时,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该标识设计理念取自“石榴”,橙色部分为“石榴花”造型,黄绿蓝部分组成汉字“石榴”的“石”,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标识整体元素组成汉字北京的“京”字,寓意这一盛会在北京召开,并且将数字“10”进行艺术化变形,寓意这是“第10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会吉祥物总称为“石榴娃”组合,由一男一女两个卡通形象组成,为双人花样滑冰造型,展示了本届民族运动会恰逢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进入北京周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