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延庆区大庄科乡黄土梁村民刘殿臣,今年起放下锄头,种起了花儿,人送美誉“护花使者”。
“老把式”转型“护花使者”,在黄土梁村,不光刘殿臣,少说还有30多人,占常住村民的一大半。吸引他们的,是一项甜蜜的事业。
这项事业究竟有何等魅力?夏秋之交,记者走进黄土梁,一探究竟。
弃种田改种花
从北京城区出发,向西北前往黄土梁村,100多公里的路程,一大半是山路,九曲十八弯,绕得人发晕。
终于,在一个海拔700多米、幽静古朴的小山村抵达。村后梁、南地、梯田上,金盏菊盛放,金黄色的花朵引来蜂飞蝶舞,山风拂过,阵阵清香,霎时让人心情舒畅。
“您瞧,16亩金盏菊,春天栽种的花苗,今年来了个大丰收,收获了金盏菊浸泡油1200公斤。”说话的是黄土梁村支书刘殿全,言语中透着欣喜。
刘殿全高兴,缘由挺简单。黄土梁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多年来村民都以种玉米等农作物为生,村里33户都是低收入户,青壮年外出打工,常住村里的只有50多人。脱低摘帽,一直是所有村民的迫切愿望。
转机发生在去年。本市选派的第二批第一书记奔向扶贫一线,来自北京农学院的李志敏在黄土梁村上岗了。他带来农学院的专家一通考察,发现黄土梁村海拔高、光照强、通风好,很适合种植香料植物。
“2019北京世园会将在延庆举办,花卉,可是朝阳产业!”李志敏想法一出,村民们眼前一亮。刘殿臣头一个自告奋勇,将自家1亩土地流转出来。去年7月,第一批金盏菊在刘殿臣的地里试种,金盏菊精油手工香皂试生产成功。今年,村民们纷纷弃种田改种花,金盏菊实现了量产,并将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
在晾晒车间,上百块桃心状的、方的、圆的手工皂整齐排列,清香味扑鼻。“这是我们村民自种、自提的金盏菊花丝精油皂。纯天然、纯手工的制作工艺,赋予手工皂纯粹的力量。不仅清洁皮肤,还能预防痘痘。”李志敏说。
增收致富的希望,浮现在了黄土梁村民们的眼前。
打工的行囊放下了
往年,七八月份正是山村里的农闲时节,在村的村民无事可做,就聚在一起打打麻将、消磨时间。而今年,则全然不同了。记者在村里转悠一圈发现,从除草、收花、晾晒到制皂,家家户户比上班族还忙碌。这其中,有十多人是今年头一年放下打工的行囊,在家门口就了业。
从农家乐服务员到制皂匠人,村民郝秀萍就是这样转型的。上周五,记者来到村口的制皂车间时,一堂生动的制皂课正在进行中。老师是郝秀萍,学生就是几位五六十岁的村民。
只见身穿白大褂的郝秀萍透过光线,仔细观察刚提取出的原料。“原料要提至晶莹透彻,才可以调制出洁净而芳香的手工香皂。”她一边说着,一边精密称量,按科学配比,充分混合调制,皂液在郝秀萍手中入模、充分晾干成型。出模,是考验制作者精准手力的环节。大家瞪大眼睛,只见郝秀萍双手平稳发力,手指避免接触香皂,一块平整的香皂从模具中脱颖而出。
“做这个,跟咱伺候庄稼一样,越心细越好。每一个步骤,我都经历了上万次的练习呢!所以大家别怕,多试试肯定行。”郝秀萍说着,颇有老师的风范。
放下行囊的不只郝秀萍,在晾晒场,村民任爱萍将刚刚采摘来的花朵小心翼翼地铺在直径一米的晾晒箩上,放在通风处阴干。今年以前,任爱萍一直在城里做保姆。自从村里发展起了香草产业,她将家里的2亩地流转种花,还辞掉保姆的工作,回家做起了护花人,负责鲜花晾晒、花丝提取。
“这下,我们除了自家土地的流转费,每个月有3000块钱的工资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家门口就了业,赚钱顾家两不误。”任爱萍说。
辐射带动整个乡
今年,黄土梁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实现了就业,这个低收入村,正在通过这项甜蜜的事业脱低摘帽,预计到今年年底,参与种植金盏菊的村民人均可增收9360元,是过去收入的两倍。
然而,这只是大庄科乡带领村民致富的第一步。如今,香草产业像一条金色的致富之路,逐渐铺向大庄科各个村庄。
在距离黄土梁村10公里的沙门村,一栋栋日光温室里,成片的玫瑰天竺葵长势喜人。村民们三五人成一组,栽植、育苗、扩繁,忙得不亦乐乎。花儿比庄稼金贵,下雨前后要给大棚通风,冷了要保暖,密了要疏苗,稀疏了要扩繁,村民们伺候地一丝不苟。“我喜欢花儿,天天闻着花香,伺候它们还能拿工资,心里乐!”村民卫双凤说。沙门村本村劳动力不足,村支书闫贵发就从邻村的景而沟、霹破石村雇人,带动了更多人就业。
不止黄土梁、沙门村,董家沟村是远近闻名的牡丹村,村里有160多亩牡丹,今年,也种植了20多亩玫瑰天竺葵,村里的制皂车间,都已建设完毕,就等第一批精油提炼出来后开始生产。
香草产业,振兴乡村。大庄科乡正在把香草产业这篇文章做大,横向覆盖沙门、董家沟等村庄,纵向发展成为育苗、种植、提油、加工精油制品、香草文化展示等完备的产业链条,让更多农民像郝秀萍们一样,在家门口就业,富起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