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弄潮中关村——从“下海”到“双创”的科技创新轨迹

时间:2018-09-07

1978年至2018年,40年改革开放的岁月浓缩在7.2公里的中关村大街上。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陈春先、纪世瀛、柳传志、段永基、王选、王文京、俞敏洪、李彦宏、雷军等无数个鲜活的名字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和变化,一代又一代的“中关村人”用智慧和汗水留下饱含创新的标识和无数探索故事。

从上一代人的“下海潮”到当代青年的“双创”大潮,一代过去,一代又来,那些骄傲的追风少年虽然已两鬓斑白,但创新的精神和试水的勇气一直在延续。它不会因为拆除白颐路的尘土飞扬而消逝,也不会停止于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空飘散的咖啡香气中。

少长咸集,风云际会,40年过去了,中关村的发展已经跃入新轨道、新方向,中关村的故事也在用新表达和新主旨,来面对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一年,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的陈春先也悄悄地、艰难地播下了如今已闻名世界的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

三次访美的陈春先坚定了移植硅谷经验、搞技术扩散的想法。从硅谷回国后,他再次审视曾熟悉的中关村:人才密集程度上与硅谷极其相似,但大学教授、科技人员只满足于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后老百姓是否买得起,从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陈春先想一改中关村面貌,要在这里建立“硅谷体制”。

1980年10月23日下午,陈春先在数百人报告厅,面对那些没去过美国的同事们,做了一场访美报告。“美国尖端科学高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那里已经形成几百亿美元产值的新兴工业。我总觉得中关村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革新体制。”

报告会后,陈春先带着纪世瀛、崔文栋、曹永仙、汪诗金、吴德顺、刘春城、罗承沐、耿秀敏、潘英、李兵等同仁,来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间十几平方米平房仓库,占用了小半间房子,悄无声响地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之所以称为服务部,未叫公司,是因为没有研究所办公司的先例。但陈春先既是等离子体学会的副理事长,又负责服务部全部工作,实际上和办公司差不多。他拿着从北京市科协讨来的“批准文件”,到公安局刻了一个公章,到银行开了一个账户,“公司”便成立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平凡的一天会成为中关村公司的诞生日,会成为北京甚至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成为日后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

服务部成立完成的两年间,陈春先和同事每天骑着自行车四处跑业务,总共承建了27项开发研制和咨询项目,每人每月可以领到30元的津贴。不料风言风语也紧随而来,小小的服务部面临关停。这场风波直到1983年初,党中央领导同志表态,对陈春先的探索给予了肯定,才平息了下来。

从“倒爷一条街”到“两通两海”

在陈春先等第一批创业者的带动下,“两海”、“两通”(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等民营科技企业呈井喷状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逐步成形。但是也有很多公司以“科技开发”的名义,走私、倒卖电子产品。“电子一条街”又被称为了“倒爷一条街”。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有的产物,“倒爷”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时任海淀区委书记,《中关村改革风云纪事》作者张福森表示,“中关村有倒爷,但不是倒爷一条街。就是说他在倒买倒卖产品的过程当中,有智力投入、有服务、有开发,当时叫技工贸相结合的企业,所以中关村是科技开发企业一条街,而不是倒爷一条街。”

虽然争论一直都在,但中关村的发展却没有停下脚步。科技人员从高等学校、研究所走出来,科技人员的“下海”大潮正式拉开。王洪德“五走创京海”的举动轰动北京城,也刺激了中科院和海淀区。“科技人员能办企业,官方为什么不能搞?”中科院计划局与海淀区决定合作,从“新菜田改建基金”中刨出10万,创办官民合办的“科海”。京海、科海的先后尝试,也让更多科研人员的心眼活泛起来。

1984年5月16日,四通在四季青乡会议室宣告成立,乡里出资2万,请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当名誉董事长。一度与四通同台共舞的,是信通。这是中关村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由中科院计算所、科仪厂、海淀区各投100万,于1984年11月开业。后来大名鼎鼎的联想也在这一年登上了历史舞台。

是端起泥饭碗,还是丢掉铁饭碗?虽然“两通两海”创造的财富鼓舞了一大批创业者,但当时的整个社会舆论环境对于“下海”不理解的还是占多数。直到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获批,“中关村”正式诞生,压抑了十余年的创业热潮就此喷涌。

从“大卖场”到创业大街

虽然还没有高楼大厦,但20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无疑是城西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年的“电子一条街”白颐路已经改为中关村大街,电子商铺也从零星几家小店,发展到拥有17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3941亿元、出口创汇27亿美元的高科技园区。

位于中关村大街1号的海龙电子城就是中关村进化中的产物。它的开业标志着中关村电子卖场时代的开始。“买电器到海龙”曾成为大家的共识。鼎盛时期,海龙年销售额达60亿元,店内商铺数量多达600家,生意好时一家店铺一天能接上百个订单。但从2007年起,随着电商兴起,海龙开始走下坡路。假货横行、鱼龙混杂成了这里的代名词。直到2015年3月,海龙电子城挂牌“智能硬件创新中心”,标志着海龙开始从传统电子产品经营向智能硬件创新转变。2016年7月7日,海龙大厦贴出告示:即日起一至五层停止营业,升级改造。有17年经营历史的海龙电子城停止营业了。今年5月初,中关村最后一个电子卖场广安中海电子卖场也被拆除。

海龙等卖场的停业虽然令一代人唏嘘,却挡不住距离海龙西侧几个路口的创业大街飘散过来的咖啡香气。升级后的中关村大街全长7.2公里,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集聚区。2018年1-5月,中关村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企业达89家。

新一代的创业者在这里崛起,而“中关村”的概念,也早已突破地理上的“中关村大街”,向北边的上地,乃至全国各地辐射。作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中关村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格局。十六个分园不断强化创新服务功能,落地了一批高精尖项目,建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中关村正立足世界科技前沿,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中关村精神闪光

谈到中关村,就不得不提到中关村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创新者们眼中的中关村精神,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问我们说,中关村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我们只能回答中关村有改革”。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王汝芳表示,中关村一直是以改革谋发展。

“中关村不可复制,但是中关村的精神可以复制。”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纪世瀛表示。

“创新一定是超前的,一定要切忌超前不能过多。超前半步是先锋,超前一步以上很可能会成为先烈。”在四通控股董事长段永基看来,走过35个年头的四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勇为改革添动力,矢志创新求发展。“不上高山兀颠连,怎见人间足壮观。”段永基的这句座右铭,仍然激励着如今中关村的年轻人为创业百折不挠,奋勇当先。

“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创新。”北京科海集团原总裁陈庆振表示。站在今天回头看,企业家口中的创新既包括试水的勇气,也离不开分寸的把握,创新道路上从来少不了艰辛,但那些被创新照亮的高光时刻,即便隔了40年,依然闪闪发亮。

除了站在一线的企业家们,特殊时代下的集体智慧和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解放也让中关村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灵魂。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宣鸿认为,中关村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一直在以简政放权,壮大市场力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我们不是以政府的眼光判断谁是有利的,谁是市场力量,而是营造市场环境让合适的、有竞争力的、有价值的公司自己迸发出来,我们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雨后春笋冒出来,成为推动科技创新重要市场力量,我们支持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社会服务业在推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支持需求拉动创新,需求、市场成为我们创新重要引导力。”

“我的看法就是三句话: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创业的精神。”张福森表示,从某种含义上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改出来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放出来的,放就是改。完全按计划经济那些规定走,就没有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改革是宏观的,没有宏观的改革,创新、创业都是走不动的。“总是在瞄准世界的前沿,所以我是希望中关村永远扛着创新的大旗,在方方面面走在前头,这也是中关村的一种精神。”

《中关村笔记》一书的作者宁肯曾感慨,有些曙光,你不走那么远是看不到的。今天的中关村也只是中国创新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几代人的奋斗史

四十年间,中关村人用事实证明了知识加科技加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作为北京市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完美地诠释了“创新”能够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带来的强大推力和无限可能。

在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眼中,中关村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新风云史,更是一部勇于突破敢为天下先的奋斗史。

1978年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最有名的企业是海淀锅炉厂和四季青锅炉厂。201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5万亿元;拥有70家独角兽企业,占据了全国一半、全球的近四分之一。四通打字机、联想电脑、用友软件、新东方英语培训、汉王电纸书、新浪网、百度搜索、神舟飞船、京东、美团点评、小米等中关村的企业和产品,早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

一个想法带来一种创新。2012年,智能手机尚未普及,手机上网资费很高,时任盛大创新院院长的陈大年希望手机上网不再是一件昂贵的事情,让更多的人用得起网。2012年9月,WiFi万能钥匙正式上线。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帮助全球用户进一步消除数字鸿沟。

一项技术改变了一种习惯。古代人们通过壁画承载、表达内容,后来是竹简、纸张。进入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成为人们便捷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让百度公司成为一个时代的宠儿。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你身处何地,只需要轻轻地用指尖轻触屏幕,就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信息。如今,拿起手机说话,拍照甚至根据你的地理位置、搜索偏好、为你推荐个性化内容,信息的获取方式变得更加智慧。

一种算法带来效率的提升和安全。人脸识别技术在机场、高铁站的应用提升了人证比对的效率,由商汤科技研发的SenseID身份验证一体机和无人自助进站的“刷脸科技”保障了交通枢纽的安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让教育可以无处不在,一根网线,一名老师,孩童学习英语、学习编程变得更加简单,也涌现了如哒哒英语、编程猫等多家在线教育的独角兽。就连困扰经济学家多年的“柠檬市场”也迎来了转变,因信息不对称而被人诟病多年的二手车电商行业迎来了消费升级,激活了存量市场,人人车等科技公司也在积极地推动二手车电商行业的标准化、技术化、品牌化。

今天的中关村,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490多家创投机构、500多家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助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已逐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

“关键是体制机制!是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破壳而出引爆了中关村。”纪世瀛坚定地认为,中关村在突破计划经济、冲破那种固有思维的桎梏,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精神这方面,“要远远超过硅谷的作用”。

于是,中关村迎来了变化,出现了转机。转机来自于改革开放,更来自于永远创新、勇于自我涅槃的勇气。正如矗立在中关村广场的金色双螺旋雕塑《生命》,因为雕塑的位置造成交通拥堵,它搬过家。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关村人的血液中。不久,改造后的海龙科贸过街天桥也将以“双螺旋”造型出现,它与雕塑《生命》遥相呼应,诠释着中关村创新创业精神。

数说中关村

70多项改革举措:

近年来,中关村先后实施了“1+6”、“新四条”、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投贷联动、“国际人才20条”等70多项改革举措。

8万件有效发明专利:

2017年,中关村专利申请量7.4万件,获专利授权4.3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8万件。

330项国际标准:

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已累计主导创制发布标准7858项,其中国际标准330项,并在海外设立近千家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

占全国1/3技术成交额:

中关村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1/3,近80%辐射到京外地区。

3万多归国留学人员:

中关村聚集了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外籍从业人员总数近1万人,留学归国人员3万多人,海归“千人计划”专家1343人,占全国19%。

  • 上一篇:北京市16条快速公交下周开通覆盖全市多个大型社区
  • 下一篇:北京二环边“城中村”变舒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