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9月19日电 (记者 尹力)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正在北京举办中。作为大会的分论坛之一,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承办的“环境素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论坛于日前举办。多位与会专家以促进各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和发展为话题,交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对公民素质发展的新定位、新需求,以及关于公众环境科学素质、环境素养、环境与健康素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论坛上,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叶欣诚认为,科技的进步无法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透过提升环境素养,改变人们的态度与行为。科学教育的典范从缺乏模型转变为对话模型,更彰显了科普或科学传播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议题讨论与问题解决方面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春在题为《提升环境素养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双向互动》的报告中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对其的认识,进而阐明“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环境素养提升相互依存和促进”,认为“提升公民环境素养的微观路径探索,可以从社区介入”。
在徐春看来,社区介入是提升环境素养、推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因此应引入环保组织进社区,助力公众环境素养提升。“公众作为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方力量,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英国爱丁堡低碳研究中心院长爱德华・克雷格提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践行绿色低碳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科技创新、更需要行动支撑。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认为,提升公众环境素养,环境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环境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环境素养的公民。他还提出,要推动国家层面的环境教育的立法,从多个维度保障环境教育的实施,进而对公众环境素养的提升提供全方位保障,明确政府在开展环境教育上的责任,使环境教育成为政府和公众在内的社会整体共同的责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在题为《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估》的报告中谈到,环境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最终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得靠人的环境素养和认识水平的提升。换句话说,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在重视技术的同时,必须也要关注公众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转变。在他看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开展的“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评估”工作,就是在公众科学素养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次有效尝试。
本次论坛探讨了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对环境科技发展和环境管理的推动与促进,同时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生态文明主张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理念,致力于搭建国际间的生态环保合作交流平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