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呼北社区党委书记开了工作室

时间:2018-09-27

“这儿以前就是个接灰荡土的自行车棚,现在可是大伙儿离不了的生活中心区。”9月26日下午,几位接完孩子回家的居民来到呼家楼街道呼北社区的便捷服务综合中心。居民王爱丽刚从“菜篮子”出来,扭头拐进了旁边的“缝缝补补之家”取衣服。像她一样,买菜的、修鞋的、预约上门修电器的……居民五花八门的需求,都可以在这个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搞定。这里,就是呼家楼街道殷金凤工作室孵化运营的一个示范项目。

殷金凤,是呼北社区党委书记。今年54岁的她来呼北社区已经18年了,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被居民称为“当家人”。9月26日,这个以她命名的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本市首个以社区工作者命名的工作室。目前,该工作室已在市民政局注册为民非社会组织。其线上互动平台也一并启动,可实现内容发布、便民需求对接、企业居民互动等功能。

从打造小件急修队、爱心服务队等志愿组织,到制定“红绶带”宾客接待规范,建立民愿诉求调处机制和社会领域党建机制等,殷金凤和社区工作者们一起,将呼北社区建设成弱势群体有人帮、矛盾家庭有人解、难事解决有机制的“三有”和谐社区。殷金凤更是先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北京榜样等各种荣誉奖项。

昨天揭牌的工作室共400余平方米,集学习培训、交流互动、基层实操、社区党建、基层治理等多功能于一体。“成立工作室,不是又多了个居委会,而是社区党组织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在昨天的揭牌现场,市社工委书记、社会办主任宋贵伦寄语全新的社区书记工作室:“今后你们要做社区规划师!”

其实,两个月前,工作室已经开始悄悄试运行。

“主阵地、微智库、试验田、朋友圈、俱乐部、共享+”殷金凤给工作室来了个六大定位,制定了十项核心业务,包括基层党员群众的培训,基层党政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的策划实施;社区治理难题破解类研究及实用教程研发;提炼总结社区治理创新经验;社会组织孵化与落地,新项目在社区试做评测;社工及志愿者能力培训;社区公共资源整合对接,老旧小区准物业升级;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监测评估;共享办公活动空间;社区成员网上社交互动。

其中,社工培训成了这里最火爆的课程。她聘请专家顾问团队、有经验的老社会工作者来给社工新人开班授课。两家打架怎么调解纠纷?小区停车问题怎么破?小课堂上讲的都是“真刀真枪”的实战经验。

在老旧小区对接社区公共资源方面,工作室更是做出了一个精彩的示范项目。就是把300平方米自行车棚在拆违清退后,成功打造为社区的便捷服务综合中心。

用殷金凤的话说,这个自行车棚比她年纪都大。去年车棚清退后,其中的三分之一升级成了智能刷卡式存车棚。剩下的三分之二怎么办?“我说了不算,居民缺什么补什么。”

殷金凤把居民请进工作室,大伙儿畅所欲言。大到需要蔬菜生鲜、老年饭桌、家政服务,小到配钥匙、找裁缝,需求一一提出。工作室就根据大家的需求逐一对接落实。最终引进十余家靠谱的优质服务商。而且,工作室立了规矩:“房子不要钱,服务商得让利百姓。”这里的价格要比外面低10%。

如今,这里已经成了社区居民离不开的生活中心。而且,工作室还在呼南社区和小庄社区孵化了两个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项目。

最近,工作室正在围绕共享单车做策划。因为是开放式小区,共享单车进出无碍,社区内已经施划出6处集中停放点,还和共享单车企业成立了“联盟会”,建微信群随时通知清理码放。殷金凤正琢磨着如何对单车设立集中停放区统一管理。

除了呼家楼街道,工作室还“冲出朝阳,走向全市”,发起了“智汇·社区主任研习社”平台,成立“领头雁工作坊”,凝聚一批来自朝阳、东城、石景山、门头沟等地具有资深本土实务经验的优秀社区书记、主任等,共同挖掘、提炼从社区里“土生土长”出来的好经验、妙方法。

  • 上一篇:北京房山打造“一环两带三区”教育布局
  • 下一篇:东城发布一批商标侵权案件查处结果 未经授权贩卖世界杯门票被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