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疗资源正离老百姓越来越近、在社区医院走绿色通道就能约上大医院的专家号、一年给老百姓省下几十亿元的医药费……这些一点一滴的变化,正在随着时间推移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随着“十三五”时间已过半,本市启动了《“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期评估。自评结果显示,本市适应人口结构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变化,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均衡发展,推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改已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优质医疗资源往下沉
天坛医院丰台花乡迁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建设……近年来,北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正通过整体或部分搬迁、办分院、共建公管等方式,向本市郊区、新城、北京周边甚至津冀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逐步外溢。
以朝阳医院东院区为例,这家选址东五环外、有望年内开建的三甲医院,将为常营地区50多万常住人口带来巨大福音。
“以后再也不用跑到城区来看病了。”年轻时落了病根、动不动就要去医院“报到”的陈大妈说。
医疗资源渐渐下沉到基层,离居民更近了。市医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日趋完善,去年本市10个远郊区启动新建247个村卫生室,目前已经有103个完成建设。到去年年底,本市共有206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191个门诊部,诊所、卫生室、医务室等3907个,全市村卫生室2832个。
“基层卫生医疗资源,布点越来越密集,也就能满足老百姓就近看病的需求。”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这些基层资源,老百姓就爱去了吗?在补齐硬件之后,医改办也在为软件提升想办法。根据调研结果,本市部分基层医疗结构存在着4个“不”:诊疗能力不强、医护人员不足、人才留不住、与患者需求不匹配。这位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断加强,加大了全科医生的配置,同时开展订单培养乡村医生,服务能力这块短板也逐渐在补齐。
“架桥”提升基层诊疗
基层补上好大夫需要时间,医改办就先“架桥”,让老百姓转诊更方便。从2013年开始,本市就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进分级诊疗。截至今年5月,本市已建成58个综合医联体(也叫纵向医联体),合作医疗机构528家,覆盖了全北京16个区。除综合医联体,本市还建立起8个专业的20余个专科医联体(也叫横向医联体),18家核心医院,与200家二三级医院合作,其中包括15家社会办医院。
“更加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效果,还是让老百姓得了实惠。”相关负责人说。
前些年,北京大学医院与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结为医联体,并创新开展了双向转诊模式,让不少居民尝到了甜头儿。社区居民井女士患肾结石,到社区首诊,但超出社区能力,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她不用排队挂号,就能轻松预约上以往“一号难求”的专家号。由于诊治方案的共享,做完手术后,她也不用住在大医院,回到社区同样能恢复、观察。
分级诊疗的推行,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就医习惯。改革一年来,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较上一年减少11.9%,二级医院基本持平,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累计达到近8000万人次,比上一年净增1200余万,增长了16.1%,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增加25%到30%左右。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扭转了十多年来基层诊疗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得到缓解。
省下近80亿元医药费
去年4月8日,本市统筹3700多所医疗机构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药品阳光采购。
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以来,变化最大的当属药品价格。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意味着医院进药多少钱,就要卖给患者多少钱,将医院的利益与药品销售彻底分开。这不仅让患者在拿药上少花钱,而且有效遏制了过度用药的现象,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负担。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门诊就是“拆零给药”,按患者需求或处方开具药品的实际数量调配。“按粒儿开药,家里不会堆着一堆过期药啦。”一位正在拿药的患者说。
该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医院对81个含铝箔包装品项进行门诊药房拆零给药作业。自2015年起实施这项举措到2017年底,每张含拆零药品的处方平均节约12.8元,依照现有处方量预估,每年可为患者节约药品费用近70万元。
改革以来,截止到今年8月,本市各医院药品阳光采购金额累计852.1亿元,节省药品费用78.9亿元,仅药品阳光采购一项措施就使得药价整体下降9.3%。药品阳光采购金额累计624亿元,节省药品费用55.1亿元,仅药品阳光采购一项措施就使得药价整体下降8.8%。改革一年来,全市二三级医院药占比已从改革前的43%,下降了9个百分点。去年10月本市推出药品采购“两票制”,截至今年2月,本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实现药品采购“两票制”。(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