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共治共享,美化家园。2018年4月,北京日报社、市城管委、首都文明办等单位发起“我家街巷最好看”活动倡议,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周末大扫除”“随手拍”等活动,为家门口的环境美化和文明提升做贡献。目前,北京市已有892条背街小巷基本完成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小巷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今天起,本报记者走街串巷,带您寻找新的“北京最美街巷”。
北二环以南、两广路以北,留存着上千条老北京胡同,其中,东四、西四片区四合院建筑保存最为完整。
拆违进门楼、修旧如初恢复历史建筑、周末卫生大扫除、胡同“花友汇”建微花园……近两年,东四三条到八条经过持续的“卸妆洗脸”,老城风貌渐渐回来了。
东四北大街东侧,鱼骨状排列着一条条胡同。随便走进一条,都是地道的老北京胡同:灰色的砖墙,一个接一个的门楼,有广亮大门、金柱门、如意门、西洋门,门楼上能看到精美的砖雕,还有屋脊上标志性的蝎子尾。从开着的大门往里瞧,还能看到影壁。这个季节,瓜果飘香,柿子、大枣、葫芦等等,探出枝头来。墙根下、拐角处,大扫除清理出来的犄角旮旯,都种上了鲜花,月季、扶桑、牵牛,开得热闹。
找回老北京胡同风貌,也就是近两年的事儿。2017年,东城区启动百街千巷环境整治,东四三条到八条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开始了新一轮高标准的整治与保护。
用钻子小心翼翼敲掉饰面砖,露出原始墙面。破损的砖用原来的材料制作新砖替换掉,再用灰、沙混合勾上脱落的砖缝,给砖面刷上硅树脂进行保护……作为特聘专家,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教授朱旭用了四天时间,让面目不清的东四六条26号院小门楼露出了西洋门的本来面目。接着,又用了六七天时间,把这处民国建筑修缮得更牢固。
这,是东四三条到八条开展环境整治和风貌保护的一个片段。和以往追求整齐划一、修旧如新,盲目地刷涂料、贴砖、加空调罩子不同,此次整治修缮,强调让历史建筑恢复本来面目。
东四四条西口有一栋二层小楼,曾是1928年开业的“恒昌瑞记”洋货行加照相馆,变成大杂院后,外墙刷上了深灰色涂料,门口盖起了小卖部。整治拆了违建,去掉了外墙涂料,又恢复了红白相间的砖墙,门柱上的老对联也还原了。
曾作为清代宝泉局东作厂的东四四条83号,在修缮中拆除了大门两侧的两处违法建设,按照历史原貌恢复了一座三间一启式门楼及门内素芯一字影壁墙。
此次修缮,东四地区恢复了95个门楼、7个影壁墙。
在此基础上,东四街道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街道干部、社区居民、驻街单位的志愿者一起,从胡同里开始,清理堆积物和卫生死角,逐步进入院落里,把陈年垃圾全部清走。消除了安全隐患,也让胡同更宽敞亮堂。
与此同时,从东四六条开始,居民成立“花友汇”,街道在大扫除腾退的空地上建花池、摆花箱,都由花友们来认养,种花、植绿,胡同里“长”出一个个微花园。
如今的东四三条到八条,老北京风貌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