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结账结到怀疑人生。每天都是不间断结账八小时。19:00结束营业,现在还有二十米长队……一点也不觉得实体书店药丸(要完)。”十一长假,多抓鱼CEO魏颖在朋友圈这样感叹。从10月2日至7日,多抓鱼将位于四惠桥旁的办公室打造成了一间实体二手书店。作为在业内拥有良好口碑的线上二手书交易平台,多抓鱼这次从线上“着陆”到了线下,小小的300平方米店面,竟然创下了六天卖出将近两万本书的业绩,这大大出乎多抓鱼工作人员的预料。
线上二手书平台忐忑试水实体店
多抓鱼是一家成立仅一年多的在线二手书交易平台,它借助微信小程序给读者搭建了一个线上的“二手书店”,只需扫描书上的条形码就可以将家中闲置书卖掉,然后用赚来的钱购买别人卖掉的旧书。这种便捷的交易方式让多抓鱼成为许多读者的新宠,积累了超过70万用户,平台每天稳定售出超过2000本书。
已经在线上二手书交易尝到甜头的多抓鱼,为何会“逆行”到实体书店领域呢?魏颖对记者表示,这一想法其实就是突发奇想。“我们自己逛库房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些很不错的书,因为缺乏展示,出的时候也没有很好的宣传,线上就没有人注意到它们,就想拿到线下销售,看看会有何不同。”魏颖说。
从多抓鱼在微信中发布的预告就能看出他们做实体书店最初的“忐忑”。由于担心没有多少人会来,多抓鱼专门在预告推文中提醒有意来现场的读者点个赞,确定会来现场的朋友打赏1元,想通过赞赏的数量看一下大家的支持程度。本以为应该只有几百人会来,没想到,这篇推文一周内收到了2800笔赞赏。
记者去多抓鱼地下书店探访是开业第一天的下午,书店所用的空间,实际上就是多抓鱼创业初期的仓储库房,上层就是团队的办公室,后来因为订单数量的几何式膨胀,多抓鱼在天津武清搭建起了专属仓库,这个地下空间就被腾了出来。由于可容纳的读者数量有限,多抓鱼通过10元门票的方式设置了门槛,然而由于这10元门票实际上可以充当购书的等值代金券使用,故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来到现场的读者都是为淘书而来。
不出预料的是,走进这间临时的地下书店,书架之间早已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甚至结账也排起了长队。与传统的二手书摊、书市不同的是,来到现场的多为年轻人,现场为读者准备的蒲团、马扎很快就被读者所占据,伴随着轻松的音乐,人们很快就陷入淘书的乐趣之中。
“我们的用户是不是世界上最友善和聪明的用户哟?”魏颖对记者说,“那么多人,现场却很安静,完全没有任何冲突,什么都很有秩序。每本被买走的书,用户都可以开心地说上关于这本书的许多,特别感动。”
既是书店,也是关于书的展览
多抓鱼地下书店有几个特别之处。首先是所有图书并没有像传统图书馆或书店那样按类别分类,而是将文学、艺术、管理、科技、社科等不同类别的图书混在一起,然而这些图书也不是完全的杂乱,多抓鱼用阅读的“难度”将他们分为了从A至E的五组书架,比如A区的名字叫“wo ren shi de zi bu duo”,“我认识的字不多”的拼音,这是一个小幽默,意指这个区域的书比较低龄化,主要是绘本、童书、漫画,而B区叫做“新手村”刚出,就包含了一些普及类的文史书籍。最难的E区“read or die”(读或者死)则陈列着编程教材、冷门学术专著等深奥的书籍。其次,多抓鱼线下实体店的书籍售价与线上是完全一致的,工作人员会根据销售状况及时补满货架,因此每天来到这里淘到的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切只凭缘分。
此外,多抓鱼地下书店除了售书,也成为了中国图书出版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在书店的一面墙壁上,布置了一个名为“昨日头条”的小型展览,将1987年至1999年每一年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几本书陈列起来,形成了一条有意义的时间轴。从多抓鱼收集旧书的大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趋势:1987年至1989年出版的书基本以社科、文学经典名著为主;1990年代初开始流行港台小说和海外见闻;1990年代中期,大家开始关心股票、科技和成功学,当代流行文化相关书籍要到1990年代末期才开始密集出版。至于为什么是从1987年开始,多抓鱼的解答是,因为在多抓鱼卖书必须扫描书上的ISBN条码,而中国是从1987年才开始使用ISBN的。
实际上,多抓鱼最初的灵感,就是魏颖在日本逛二手实体书店时产生的,它在创建之初就带着实体店的基因。就在几个月前,北京市在出台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里,也明确表示“支持网上书店开设实体书店”。多抓鱼于不久前亦经过评选,被列入2018年度北京市扶持奖励的151家书店名单。此次为期六天的“地下书店”,只是多抓鱼在实体书店上的一次试水。当被问及未来多抓鱼是否会将实体二手店长期办下去,魏颖答道:“有可能喔,说不定。毕竟人生很长,做火箭也是有概率的。”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