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相距10分钟的两处民宿,一处每间客房不足200元,却门庭冷落;另一处每间客房最低2500元,却需要提前俩月订房。
正是金秋旅游旺季,记者在怀柔山区体验了两处民宿的巨大差异。“冷”的是开了近二十年、名气在外的老牌客栈,“热”的是开业不足半年、朋友圈争相打卡的高端民宿。地理位置相近,缘何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
记者就此与两处民宿经营者和游客进行了深入沟通与采访。体会最明显的,就是经营者观念上的差别。
新民宿是一家今年7月才开业的亲子庄园,整个园区的风格更偏向明亮活泼,进门是大片的草坪和潺潺的水系,公共空间占了大半的面积,园区北侧搭了一个特别大的森林图书馆,摆满了孩子爱看的各类绘本,不定时举办一些亲子活动。“这里本是个老式的民俗院,我们租过来之后拆掉了原来的建筑,园内的客房从38套减少到26套。”经营者说。相比于房间越多越赚钱的传统观念,新民宿经营者敢于做减法。客房减少的同时,室内用具却都不含糊。比如,一张高低床一万多元,室内小滑梯5000多元,绘本是从国外买来的进口图书……而游客要的正是这些舒适讲究的体验。
其次,是在营销方式上的差距。以怀柔这处亲子庄园为例,其潜在的消费群体定位十分明确:接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品质上有追求、消费能力强、家里有娃的中产阶层。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传统民俗户还在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坐等客户上门,而高端民宿已经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社群软件、时尚杂志等,主动出击,吸引潜在客户。京郊民俗旅游的主力,一向是爱好尝鲜的城里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手机不离手、重视出行体验的“90后”已经扛起了旅游消费的主力,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十分广泛,不再拘泥于道听途说、口耳相传的旧传播方式。
除了“硬件”上的差距外,“家人般的服务”也是游客更倾向于高端民宿的原因。民宿主人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锤子买卖,他们更注重营造温馨、随意的度假氛围。客人在店时,可以体验采摘、种菜、收割等农事活动,也可以一起做菜、包饺子、做手工,即使离店了,还会时常接到民宿主人的问候,甚至一些栗子、核桃之类的特产礼物。这些用心的经营,都会带给客人格外亲近的体验,增加与民宿经营者的感情黏性。
“一些农家乐的经营者羡慕高端民宿的火热,也请设计师重新设计装修,但盖了相似的房间、买了相似的家具,可理念不变,就如同新瓶装旧酒,终究还是火不起来。”一位设计师朋友如是说。归根结底,经营民宿是门学问,要从研究消费群体入手,更新理念,引导消费,要更具前瞻性和长远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