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海淀区获悉,目前海淀正在建设“城市大脑”,综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类人脑”的处理方式,自动捕捉、识别数据,并把预警信息自动发送给相关工作人员,使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化。2018年底,海淀区将完成“城市大脑”的框架设计工作,计划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城市大脑”,2022年实现全面深化应用。
近日,北青报记者来到海淀区政府一层的指挥大厅,数十名坐席员正忙着接听电话,将市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分发给相关政府部门处理。眼前的一整面墙上布满了显示屏,呈现出海淀区重要路口、路段的实时监控画面,工作人员也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换镜头。据了解,这就是海淀区已经建设完成的视频图像大数据平台,交付区交通队、区城管执法局、区公安分局使用,并且在渣土车整治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一位城管执法人员介绍,10月中旬,海淀区组织开展渣土车联合执法夜查,执法人员通过视频图像大数据平台显示的6个布控点位实时画面,筛查出野蛮闯红灯、渣土未苫盖导致路面遗洒等违法通行的渣土车,并进行了快速布控拦截。“过去,治理渣土车主要凭经验,在违规高发路段蹲守,不仅效率低,而且难以形成持续高压的管理态势。现如今,借助视频图像大数据平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了执法效率。”该执法人员介绍,目前平台已在全区环路、快速路出入口安装了800多个带有智能抓拍功能的微卡口摄像机,实现主干路网全覆盖。近期还将增加1200多个微卡口摄像机,覆盖海淀区全部主要路口。
据了解,视频图像大数据平台是“城市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大脑’就像人脑一样,具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系统,并能及时有效分析数据,发布行动指令。”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副主任巩振文介绍,遍布城市道路的监控探头就是“城市大脑”的“眼睛”,已建设完成的视频图像大数据平台是“视觉中枢”。目前,“视觉中枢”能够全天候捕捉路面各类车辆的通行信息,采集车牌号、外观颜色、行驶状态等信息。
目前“城市大脑”还不能独立思考,需要专人值守,根据传输回来的数据进行研判并发布指令。今后将实现系统自动识别,通过“城市大脑”的计算,把预警信息直接发送给相关部门。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18年底,海淀区将完成“城市大脑”的框架设计工作,计划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