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今年是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30周年。作为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承载区,30年来,牛街街道始终坚持党建为引领,秉承尊重、理解、包容、传承和创新的发展原则,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以特色活动培育共同的家园意识,以精细化服务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多年来,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共筑一个梦,探索出了一套党建引领、强化民生、以文化人的牛街“和合社区”家园共建模式。
党建凝合引领,培育家园意识
多年来,牛街街道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健全机制、创新载体、队伍建设,广泛凝聚各方力量,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了楼门、胡同,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各族群众共建精神家园,推进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制度做保障民族工作更规范
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体现在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的健全上。牛街街道成立了街道、社区两级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族工作委员会,定期研讨街道民族工作,全面做好统筹落实。
从《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38条的制定,到《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关心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办法的实施细则》等具体制度的建立,到《社区民族工作手册》中走访情况、服务需求、解决事项的详细记录,民族工作更加规范与科学。
在“处带居”、“科带居”、“六联系”、“三必访”等工作机制的推动下,街道班子成员、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与党员、骨干座谈,走进居民家中,宣传党的政策、了解民意诉求,解决群众难事。
●人才做支撑开展工作更顺畅
做好地区工作,需要一批热爱牛街、熟悉牛街的骨干力量。街道坚持树立“大人才观”,注重民族工作人才培养与选拔。
一方面,在街道干部中坚持“三个三分之一”的配备原则,即街道领导班子中、街道机关干部中、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社区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占三分之一,进一步夯实了地区民族工作的组织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公开招聘、从本市、外区单位和本区其他单位调入等多渠道,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来到了牛街。
在这里,由机关干部、阿訇乡佬和社区积极分子组建的三支民族工作骨干队伍,在环境建设、民生服务、秩序保障等地区各项工作中各有侧重、发挥所长、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持续推进了地区民族团结工作。
●数据做工具大情小事更有序
在街道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的大数据平台前,工作人员随意调取屏幕上牛街东里社区的一处居民楼,可以清晰展现出居住人口数、年龄结构、家庭成员及民族比例等信息。这些数据,都是由地区66个网格的网格员和民族政策监督员通过入户走访得来的。
通过将信息化应用与民族工作相结合,建立民族工作专题数据库,对民族网格工作内容、街情动态持续跟踪。建立重大活动服务保障机制,为牛街地区开斋节等重大活动,提供全程全时的服务保障,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情感做依托党的工作更贴近
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先后投资几十亿元开展的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工程,让许多牛街人从平房搬进了楼房,人均住房面积由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20多平方米。这让习惯了大杂院朝夕相处的牛街人开始琢磨打造“立体四合院”的温馨。
2005年,在街道工委的推动下,“党小组建楼上”工作机制应运而生,每楼确定一名党小组长,居民民主推选出楼长和各层层长,自此党小组长带着楼门、层长、党员、志愿者骨干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楼门服务,参与值班巡逻、社区义务劳动,邻里结对帮扶、节日走访慰问……党的工作触角扩展到了楼门、楼层,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楼门,大事不出社区”。
●创新做桥梁党员作用更明显
2015年的“爱心储蓄银行”项目开启了互联网+党建的工作新模式,2000余名地区在职党员在“党员e家”微信公众号注册,30余家单位党组织参加志愿服务竞拍,20000小时的服务时长,6000余人从中受益。
2017年街道又创办了全区首家基层“党建讲习所”,在这里,党员们可以通过党建主题展览、专家集中教学、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形式开展多样性学习。“结业”的党员在社区中实现了“就业”,在环境美化、治安巡逻、正能量宣传等志愿服务岗位,他们带着学习成果更好地投身于社会治理的各项服务中去,为牛街的发展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问需贴合民意,精准服务民生
牛街街道将民族工作融入民生发展,以民生发展促进民族团结。通过建立多元立体的民需渠道,提供全时全程的贴心服务,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民生一条街提供服务具特色
牛街春风社区的“民生一条街”明年即将迎来十岁生日,2009年,建立了以“民生一条街”为抓手的民族特色服务体系,兴建民族敬老院、回民幼儿园,修缮牛街礼拜寺、回民殡葬所,改建了牛街春风社区居委会、社区文体中心等,12家社区服务机构物理相连、互补共存,覆盖了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生命全周期的公共服务。
如今,在街道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推动下,这条街巷被整治一新,2.0版的“民生一条街”再度亮相。
●对民族团结的种子延伸服务更贴心
少数民族同胞进入城市,长了见识,增加了收入,带动了民族地区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是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小寺街胡同口,新落成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除了为在牛街生活和工作的新市民,提供政策咨询、教育培训、生活娱乐和志愿服务外,2017年10月,还协助牛街商会的会员单位办理了厢式货车通行证,解决了商户运输牛羊肉进京的难题。
牛油果早教中心的多月龄亲子课程、牛友联盟社区青年汇的白领午间烘焙坊、残疾人温馨家园的居家康复项目,为新市民提供了多项延伸服务,实现了从公共基本服务向需求服务的转化。
●社区议事厅获取民意更精准
民生服务重在贴合民意。牛街街道坚持把“民意”贯穿到民生工作的全过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访听解”、“进千门走万户”、“社区议事厅”等工作,精准匹配和对接群众需求。
2016年4月14日,钢院社区的居民在议事厅开起了会。钢院社区工作者、物业公司代表等十余人和居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就社区两处闲置花园如何整治展开了讨论。
经过一番商讨,由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立项,请来北京农学院技术人员设计、指导栽种,居民志愿者变身花园管理员负责日常维护。三年过去了,钢院社区的小花园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成为了居民日常消遣娱乐的好选择。“在绿植的装点下,这些五六十年代的老楼也显得‘年轻’了不少!”居民们对社区的美化家园项目大加赞许。
●帮扶项目化授人以渔更长效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届牛街民族团结杯舞蹈大赛的决赛现场,来自青海玉树吉尼赛乡民间舞蹈队受邀来到北京,为800名观众带来了一支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
多年来,街道建立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推行工作项目化,与北京怀柔区长哨营乡、河南邓州市持续开展了“城乡共建手拉手”工作,为来自新疆、云南等地的挂职干部提供成长锻炼的平台。
特别是从2017年以来响应中央号召,先后与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西桥镇、青海玉树囊谦县吉尼赛乡、北京门头沟区清水镇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开展了危房改造、经济对接、养老帮扶、干部交流、文化交流等项目,为贫困群众送去了牛街人的问候,助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厚植文化基因,聚合“心”力量
“您现在看到的这幅长16米的《牛街历史文化长卷》由专业画师耗时近半年时间绘制完成。长卷描述了宋(辽、金)元、明、清、民国、解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牛街地区的城市变迁和人文风貌”。驻足在牛街历史文化展陈室的画卷前,牛街东里居民、志愿讲解员李桂荣讲述着牛街的前世今生,字里行间中透出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牛街浓厚的历史气息让许多生于斯长于斯的牛街人重拾牛街记忆,加深了民族文化认同。
●挖掘老故事文化特色更突出
2013年底,街道启动牛街地区历史文化收集整理工作,相继开展“牛街往事”、“百位老人话牛街”口述史采集以及“回到牛街”专题片拍摄等活动,从中挖掘和保存了许多牛街老故事,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牛街历史文化展陈室,从历史沿革、经济文化、风土民俗等方面还原街景、重现历史、找寻记忆,传承牛街民族文化基因。
民族文化是牛街的魂。习俗、饮食、建筑、姓氏、胡同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牛街独特民族文化,构建了牛街独有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价值,为牛街的民族团结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搭建起地区居民互动互助的桥梁,成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探索新载体文化品牌更入心
“习武先习德,掷子讲究‘抬头看身,低头看把’,放在人生中来讲就是‘抬头看路,低头做人’。”在2016年街道“非遗传人谈武德”道德讲堂上,牛街掷子的传承人李宽将民族武术文化中的精髓向居民娓娓道来。
30年来,街道不断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载体,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文化滋养人心、聚合人心。自1988年开始,街道坚持每两年举办一届“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先后共表彰了先进单位781个、楼门院686个、先进个人1045名和和谐家庭400个,品牌示范作用早已深入人心。
●邻里一家亲各族群众更和睦
76岁的陈娟英18年如一日地照顾邻居一家;“新居民”许克武在南线阁为居民修车20年,他5岁儿子患病凑不齐治疗费时,附近居民慷慨解囊自发捐款……在街道开展的“身边+”邻里结文化传承系列活动上,各族同胞用亲身经历讲述身边发生的邻里情、民族情,让民族团结楼门院、邻里一家亲的故事在社区中传颂,民族团结的老传统代代相传。
每年民族传统节日(开斋节)前一个月,街道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持续开展“民族团结杯”特色文化品牌项目,组织舞蹈大赛、象棋赛、美食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以此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与融合。
志愿者们把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和民族文化有效结合,走街串巷宣传各族群众团结互助、亲如一家的感人事迹,奠定了团结、友善、和睦的坚实基础。
结语
三十载砥砺前行,牛街秉承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同心合力、和衷共济,探索出一条符合牛街城市民族工作的创新路子,孕育出“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和合共生”的和合文化。“和”代表着和美、和谐、和善、和生,“合”代表着凝合、融合、聚合、贴合。“和合”贯穿了牛街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牛街城市民族工作的内涵价值。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牛街迈进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起点。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牛街街道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个根本,坚持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坚持首善标准,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建设“和合社区”为抓手,强化和合文化的共同体意识,营造和合发展的大环境氛围,建设和合同心的共担当队伍,努力打造一个共命运、共发展的“和合”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