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组合拳”加大医学人才培养 向紧缺专业倾斜

时间:2018-12-20

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 杜燕)为提高医学人才供给能力和培养质量,《北京市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19日正式发布,北京将从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健全医学教育体系、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五个方面开展重点工作。

北京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医疗卫生资源不断扩充,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末,北京市共有卫生机构10986个,是1978年的3.4倍;卫生技术人员27.7万人,是1978年的4.2倍。2017年末,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床位数5.23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4.87人。然而,北京医生的质量和数量仍不能完全满足民众的需要。

此次公布的《实施方案》指出,北京将每年新增研究生招生指标向医学专业倾斜,鼓励引导高等学校开展国内外联合培养和对外短期交流,探索医学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双博士培养、学术学位本硕博连读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临床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同时,完善博士后培养制度,实施“高创计划”“海聚工程”等人才计划,吸引医学领域优秀杰出人才。

如何破解近年来的“儿科荒”“全科医生缺口大”等问题?《实施方案》明确,北京将在国家下达的招生指标额度内适度增加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医学专业本硕连读研究生培养规模。

《实施方案》指出,北京将持续推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分配向高危岗位、创新岗位、高劳动强度和农村偏远地区岗位倾斜。同时,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和内部分配机制,医生收入不得与药品、耗材等医疗收入挂钩,公共卫生和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等临床紧缺专业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北京以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为引领、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全科、儿科、精神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全面加强;到2035年,终身学习制度全面实施,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较高水平。(完)


  • 上一篇:医生收入不得与药品、耗材等医疗收入挂钩
  • 下一篇: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北京将建立完善“西学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