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龙头。北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来,坚持首善标准,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初步涌现出了一批成效显著、亮点突出、可看可学的典型。这些村庄在产业振兴方面的成功探索,正成为破译首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密码,为京郊乡村注入新动力。
西营村位于京东平谷西北部的浅山脚下,冬日里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山峦清晰,尽管室外寒风有些刺骨,但村民活动室里温暖如春。
“去年煤改电后,村里现在都是用电取暖,不用闻过去那呛鼻的煤烟味了,土地流转后,村民也不用再种地,过上了城里人生活,去年人均年收入已达两万七千多块。”说起西营村近几年的变化,西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忠打开了话匣子。
“早些年,西营村也是典型的脏乱差。2012年以来,我们开始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模式,村民和村集体、合作社一起当股东,搞规模化经营,慢慢富了起来。”王忠介绍,村委会将农民手里的土地流转回村集体,统一承包给合作社或企业经营,规模化种植果树。截至目前,全村拥有耕地1050亩,仅有40亩在个人手中。
集体规模化经营具体怎么做?王忠向记者如数家珍:“我们采取的是‘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果品经营机制,党支部负责监督、组织、管理,合作社进行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果品种植运营,农户实现土地流转费、分红、工资等收益。”主要有两个产业,其一是把620亩土地租赁给“北京金果丰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从事矮化密植果树种植,前三年,土地流转费每年每亩3000-4000元,第四年后,按纯利润进行分红,西营村村集体占40%,金果丰合作社占30%,土地流转农户占30%。第二个是由村集体自己的合作社“北京凤凰山益农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经营260亩土地,规模化种植红梨、红香酥梨。按照纯利润进行分红,村集体和股东各占50%。果农可到合作社打工,目前,两个合作社有长期工50余人,月工资达2800-3500元。
村集体的规模化经营让西营村村民王永一家得到了实惠。“我家一共两亩七分地,孩子们进城上了班,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自己种桃一年忙到头,只能挣到万儿八千,现在土地流转,我们收入一下子翻了番。”
58岁的王永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两亩七分地,每年土地流转费就有1万元,老伴退休金每月有2800多元,自己不种地后到建筑工地做泥瓦工,一年也能挣回一两万元,一年纯收入就有五六万元。
顺义龙湾屯镇的柳庄户村也将农民分散的土地流转到了村集体,但探索的是一条引进休闲观光产业的新路子。全村常住人口450人,2017年人均年收入已达21000余元。
蹚出产业致富路的还有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村,该村通过腾退养殖业,大力发展以花卉、蔬菜为主的籽种产业,形成了以农业文化为核心,与现有产业相融合的观光休闲农业,2017年北郎中村村民人均收入已达4.5万元。每年都有无数村庄团体慕名而来,学习其产业转型经验。密云区巨各庄镇蔡家洼村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下设生态景区、豆制品加工、蔬菜种植等22家企业,解决村民就业的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回乡就业。同样通过产业致富的还有延庆大庄科乡沙塘沟村、门头沟妙峰山镇炭厂村、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对角沟门村……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本市正着眼产业振兴,推动农业向绿色、规范、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范引导宅基地盘活利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休闲农业园区1200余个、民俗旅游接待户8300余户,年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以上,42个村有组织地盘活闲置农宅1035套,培育了一批精品民宿,带动集体和农民年增收2000万元。
京郊农村的华丽转型,正在绘就一幅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村民自治机制好的美丽乡村新画卷。